赵磊:有效的参与是这样的

        前两天有一位伙伴给我留言,分享了一个他引导的案例:“这是一个目标分解的工作坊,大家现场参与度很高、氛围也挺好,可目标怎么也分解不下去,整个会议陷在各种纠结、矛盾之中,后来还相互指责支持不够、不配合,原计划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了快三个多小时还是没有结果。扯来扯去都开始质疑战略制订的不合理、目标不合理上去了,最后被老板叫停了……”

         很多引导者很关注参加者的参与状态,案例的分享者也不例外。为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他在工作坊中设计了激发参与的环节,现场很热闹,参与度也确实很高,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但最终讨论的成果却没达成预期。

  01没有不受限制的完全自由

         引导者首先要明白,商业组织中不会出现无限制条件的所谓完全自由,这就意味着参与也不是无限的。所有的对话都要为成果服务,听完这个案例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现场会出现质疑战略目标的情况?在工作坊开始之初,是如何限定讨论范围的?设置了哪些规则导向? 

       在商业组织的项目中,不管是议题还是边界,都要前置限制。这里说的限制不是限制大家的参与,而是要规范边界、明晰规则,让所有参会者明白,哪些做法是规则允许做的,哪些做法是当下场合不合适的。如果没有这些前置性的条件,很容易出现参与度越高,反倒容易出现太多的议题、太多的不确定性、太多的东西要进行选择的现象,最终使大家心灰意冷。


02参与质量不等于互动投入

        每个人参与的形态是不样的。有人习惯于与他人交流,有人习惯于独自思考。参与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参与的质量更加值得关注。在学习引导课程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互动形式,往往我们会被互动形式所吸引,却忽略了究竟为什么要互动,以及如何评估参与的质量。

        做过引导项目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引导现场很热闹,也有结果产出,但过了几天参会者却陆续反馈,会议上讨论的结果不是真实的,对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听到这样的消息,引导师大半会哭晕过去。

        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引导者本身对议题内涵、议题所涉及到的外沿、参与者利益关系、参与者的意愿与动力、现场状态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引导者前期调研的不充分,对议题的理解偏面,会直接导致现场的讨论或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或冲突四起,现场最终形成的成果,坦率地说,是参与者配合引导者表演的结果,人们按照引导师的流程互动、讨论,现场也会很热烈。其实,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结果根本就是无效的,只不过需要配合着把戏演完罢了。


03 影响参与状态的不是流程,而是利益相关

        有的伙伴说,那怎么才能让参与者有效参与呢。其实很简单,考量参与状态的不是现场的行为,而是讨论的主题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度如何。在一个有关于绩效考核指标的研讨会上,几乎不用做太多的动员,每个伙伴都会有积极的状态,因为最终讨论的结果与他们每个人、每个人所代表的部门都息息相关。

        引导师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为什么一定要了解参与者的意愿与状态,就是要分辨出议题与哪些参与者利益密切相关,哪些参与者的意见会影响大势、哪些参与者对议题有强烈的抵触,甚至于这些参与者对议题本身有哪些假设?

        说到假设,很多组织都是存在的。比如在国企里参与讨论的管理层,经常会说“这些我们讨论也没用,国企的机制就这样”。真的是这样吗?我经历过的项目给出的答案恰恰让参与者大跌眼镜,他们最终发现这些假设不过是给自己逃避变化的一些借口罢了。

        所以,只有参与者在探讨真正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东西,并且多维度获得其它伙伴的共识与支持,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将成果落地践行。当然,会后不践行的情境是比较复杂的,以后有机会用专门的文章进行分析。


04别把培训课程中理解的参与,迁移到引导工作坊上

        学习引导的出发点,很多来源于现场互动所引发的与众不同的氛围。我们在学习引导的时候、练习的时候,周围的人与我们并没有利益上的瓜葛,大家很容易投入,所以显得效果很好。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却恰恰在这方面。一个团队的问题要拿出来公开讨论,一定是在关系、认知、动力、利益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不太好解决的冲突,而引导师又要带着他们自己去探询这些问题的解决答案。你不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挺拧巴的吗?

        我曾经在一位外国资深引导者沙龙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沙龙上,我们因为没有利益纠葛,所以没有冲突产生,而在真实的组织中,面临各种利益纠葛在一起、上下级关系、相互的冲突,如何才能够帮助团队做到平等对话、畅所欲言?”

        遗憾的是,分享者自己也没有答案。我理解,一方面这个问题太大了,不够聚焦,另一方面他的主要项目是非商业组织,追求的是平等、和谐、稳定和安全。这与商业组织追求的完全不同,商业组织追求的是效率、成果、践行和承诺。

        所以引导者在考虑参与时,必须要时刻想到:

              如何帮助参与者看到全相?

              如何帮助参与者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形式与维度)

              如何创建相对平等的、安全的场域?

              如何帮助参与者发现假设?

              如何激发参与者的深入思考?

              如何形成可践行的成果,并有所承诺?​

               ……

       这些也许才是参与、互动的本质。(本文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晚上找自己拍过的素材用,又发现了这组照片。 这是去年端午节回父母家拍的,我们一起上山给桃树套袋,回来后我沿着山路采...
    花手鞠阅读 251评论 0 3
  •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一种最舒服的感情方式。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干扰,就是简简单单的两个人。 最初的感情,谁都会抱着遇...
    乐活江夏阅读 3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