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晴
10
2001年12月底,到纽约后的第七年,德奥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和劝阻,坚持回布隆迪看望父母,那时德奥还没拿到绿卡,家乡的内战并没有停止,危险仍然无处不在,但德奥等不及,他说“如果因为等绿卡拖延了回去的时间,而父母在等他时不幸去世,他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在回布隆迪的飞机上,德奥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新朋友也是离开多年后第一次回布隆迪,在等待转机的时候,朋友劝德奥和他一起乘汽车回布隆迪,因为那时常有飞机被炸毁。德奥费了很大的功夫去退机票,结果却无法退掉。而那位新朋友乘坐的汽车在途中遇袭被炸毁,车上所有图西人被杀,共21人遇难,其中就有那位新朋友。
新朋友的父母正是德奥叔叔的好朋友,那位新朋友的父母听说德奥曾在机场见过他们的儿子,他们专程来德奥叔叔家看望德奥,问他和他们儿子告别时用的哪只手,然后捧起德奥的手仔细地嗅着,似乎要闻出儿子的气味,那位母亲还问德奥她儿子看起来什么样儿?穿着什么衣服?
感觉心被炸裂似的疼,在为那位新朋友和那对父母伤痛的时候,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一定有什么一直在找寻、拯救德奥,让他才能那么幸运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之难。
11
拯救,无时无刻:无论我们能否感知到,我们身边都充盈着上帝无穷的爱意,这种爱滋润着每一个人的每一天、每一秒。
也许,所有背井离乡的人,都会对“家”有种特殊的感觉。家仿佛近在眼前,却又好像远在天边。德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想念父母,从恐怖和战乱中慢慢康复的德奥并没有停留,他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旅。
德奥深知疾病带给人们的苦痛,所以一直心心念念地想要学医,想要建立一家诊所,这就是德奥为什么当初在布隆迪、后来在纽约都选择就读医学院的原因。他从小就想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建一所医院。
虽然战争迫使德奥的计划中断,但德奥的生命却没有停留在活下去这个层面,他始终坚持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温暖、感动,甚至改变这个世界。加入健康同盟后,德奥体会到“再小的团体也能为改变这个世界出一份力”,更坚定了他实现梦想的信心和勇气。德奥开始了布隆迪的回归之旅,2001年逃亡后的首次回家,使他更加明确了在家乡建医院的想法。
12
德奥幸运地遇见了作者特雷西·基德尔,当德奥第二次回布隆迪时,特雷西也跟着德奥一起回到了他的家乡。特雷西同德奥一起把他当年逃亡的所有路线和地方重走了一遍,包括德奥初到美国的哈林区。特雷西的陪同重走和跟踪采访及交流陪伴,彻底帮德奥完成了内心的自我救赎。
在特雷西的陪同下,德奥终于回到了他家乡的那个小镇布坦扎。德奥选好了建医院的地址,又经过了许多许多的周折,在保罗等好心人的援助下,在家乡人们的积极参与下,医院终于建立起来了。为了建设医院,德奥从达特茅斯医学院退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诊所的建设当中;没有经费,家乡的妇女们自己组织起来,用双手免费支持德奥修路。支持德奥建医院的既有胡图族也有图西族,还有个妈妈背着濒临死亡的孩子也来了,她说,我不来,孩子也会死,我来了,别人的孩子就不会死。
在布隆迪,穷困、战乱、疾病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彼此共生、彼此助长,恶性循环。而德奥建立的诊所不仅成为了疾病的遏止场所,更成为了化解矛盾、化解冲突的圣地。在诊所,不论民族和性别国籍,都能和平共处,这种和平共处正是来自作为受害者的徳奥的宽容与爱。
13
一系列的爱与宽容,造就了这个诊所,造就了这个奇迹。然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却不仅仅是徳奥,还包括那些在徳奥最艰难时帮助过他的那些好心人:那个素昧平生帮助徳奥的胡图族妇女;帮助他逃离布隆迪的让;给徳奥提供住处的默罕默德;还有莎伦和查理夫妇,以及保罗、律师詹姆斯等很多很多人。
正是一系列爱的传递,让徳奥的诊所终于建立在了布隆迪,让希望的光芒撒在了那贫瘠的土地上。
译者把书名定为“生命如歌”,其着眼点并不在于苦难,而是在于“拯救”。在徳奥的诊所中,一位前来看病的病人曾说,他所在的村庄也有人逃出了国,可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徳奥最终选择回到布坦扎那个他出生长大的家乡,在资金缺口巨大,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放弃自己心爱的学业,在家乡建立起诊所,从根本上讲,就是一场心灵的“拯救”。
《生命如歌》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特雷西在书中并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看完此书,吾有愤怒,更有深深的感动和满怀的希望!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就算再绝望,德奥也从没放弃过希望。他用温暖的心和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生命如歌,唱响的不仅是悲惨伤感的曲调,更是一首爱与奇迹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