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地方的生活特色。如果不是这次的东北行,我是无法想象和理解东北人的生活方式。
(一)住在东北
当接载我的小汽车长久地行驶在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时,我对“地广人稀”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汽车向前,眼睛向外,可看到的始终是黑土、白杨和稀稀落落低矮的房屋。五一前后,正是当地人们播种玉米的季节,因而可以隐约看到刚刚钻出泥土的幼苗,青绿青绿的色彩略微装点了黑土地的单调。路两旁的白杨树高大威猛,枝干粗壮,绿叶婆娑,热情地陪伴着小汽车一路向前。沿途经过不少人家,这些人家的房屋不像南方的房子那么高大,都只有一层,但有多间,且屋前都用篱笆或栅栏隔出大片空地做菜园。每户人家的房子外在构造基本相似,只有色彩新旧之别,没有装潢奢简之差,因而很难看出贫富之分。这些房子在路两旁各自排列成排,相对分布:一条路,两排房子,十几户人家,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或许是黑土地太过于广袤,以致于这些房屋显得更加破旧低矮,总给我一种不是正屋的感觉,仿若南方农村里的厨房柴屋等附属建筑。因而我一遍遍担心,这么矮小的房子如何容得下印象中魁梧高大的东北人?但真正走进东北民居后,我才明白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东北人的确高大魁梧,高大魁梧的他们的确就居住在这低矮的房屋里,但绝对不会被撞到脑壳。
我所到的这户人家的房屋构造与沿途所见别无二致,是集聚在一起的十几户人家之一,有前庭后院,外加三间正房。前庭是用砖头砌成的,且安装了大铁门,这就比一般人家看起来阔绰。庭院比较阔大,一角堆着秸秆,一角搭着凉棚,另一角是一块大菜地,从菜地可以直接走到后院。正房堆着院子留有一扇门,门后是一个宽不过1.2米左右的过道,过道的另一端也设有一扇门,对着后院。进门的左右边各有一个狭长的厨房,里面都有灶台。不过灶台不像南方土灶那么高大,约0.6米左右,上面只有一口硕大的锅。灶台上没有烟囱,据说这个灶台的烟道直接和卧室的炕相连,只要灶里烧火,炕上就会热乎。不过东北人现在大多用煤气灶做饭,只在寒冷季节才烧火暖炕。
回到过道,继续往前走,在靠近后院出口处又各有一扇门,分别通往两个卧室。东边的卧室里只有一个炕,西边的卧室里有一张1.5的睡床,穿过这个卧室,继续西走,是另一个房间,里面也有一个炕,不过比东北的要大,是大通铺的感觉。
炕高约一米,与房子同宽,约三米宽,长约两米,可以容五六个成年人同时睡觉。炕是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的,中空外平,上面贴有彩色牛皮纸,睡觉时垫上铺盖就可以,起床后卷起铺盖就可以直接坐在炕上戏耍,格外方便。
炕的保温效果的确是杠杠的,当天晚上我就体验了一把。长途奔波后,本是极困倦的,一行人吃过饭躺在炕上倒头就睡。但躺下不久,就感觉后背灼热难耐,口干舌燥,只好不停下炕喝水,不停地转换睡姿以散热,但效果不大。最后实在受不了,再铺一层棉絮隔热。但不过半个小时,又感觉热气蒸腾,而此时已喝完了3瓶550ML的矿泉水。无奈坐起,斜靠着墙壁眯睡,但不一会热气又盯上了屁股,坐着都难受。只好下炕溜达,原准备开窗透气,但窗户上被订上了薄膜纸,打不开。燥热难耐地开门出去,一阵风迎风吹面,直浸骨髓,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天哪,这真是冰火两重天啊,赶紧关上门回屋上炕。
就这么折腾到凌晨2点左右,热气才渐渐散去,终于可以躺下舒舒服服地睡会了。然后不过一眨眼的功夫,就感觉强烈的光直逼人眼。无奈地睁开瞌睡的眼,才发现外面金光万丈,不由得瞄了一眼时间,时针刚刚转过4。我瞬间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闭着眼继续睡,可是再也沉不下去了,因为嘴巴干裂得难受,舌头舔一舔,已有一股腥味。以为是错觉,低头间明显感觉从鼻子里流出了一股浓热的液体,细看时,上衣已被浸出鲜红的颜色。
再也无法安睡了,一骨碌爬起直奔屋外的水井。三五下按压出汩汩的井水,打湿毛巾敷在鼻子上,一股清凉顺着鼻翼被传递到心肺间,顿觉气血通畅,神清气爽。
我就这么仰着头一边按着鼻子,一边望着远处。蔚蓝的天空,金灿的阳光,广袤的黑土地,零星的人家……突然间我就明白了东北人的大气是如何修炼成的。天成其大,地聚其气,天地造势,何愁不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