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连绵不断的祁连山横亘在青海省和甘肃省之间,与北部的合黎山遥遥相望,形成了著名的河西走廊,此乃中原通向新疆、中亚细亚的咽喉要地。在绵长的大通道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从东到西分布着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五个地级市,依靠祁连山千年不化的冰川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河西儿女。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所辖的肃州区根据灌溉水源的不同分为洪水片和泉水片,洪水片依靠丰乐河、观山河、红山河、洪水河、讨赖河五条内陆河,浇灌清水镇、丰乐镇、金佛寺镇(包括红山)、东洞镇、西洞镇这五个乡镇的全部以及西洞镇、上坝镇、总寨镇下河清镇的一部分耕地。泉水片因地下水位高,靠机井地下水灌溉,包括泉湖镇、果园镇、银达镇、三墩镇(包括临水),泉水片因水量充沛,这些区域又分布有水库,所以偶尔也有河水灌溉。因而人们把丰乐、金佛寺、红山、东洞等靠近祁连山的几个乡镇称为沿山灌溉区。
千百年来,祁连山下适应性极强的的芨芨草、苦篙、马刺盖……还有那些不知名的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红山河河谷里大大小小的花岗岩石头慵懒地散落在河道里,在流水的冲刷下变得有些光滑,像接受了谁的指令一样倾斜着朝向下游。河水水量随季节而变化,夏天则滔滔不绝欢快地奔向田野,随着秋天的到来,河水便羞羞答答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冬天便干涸了。河岸两边的白杨树生长了多年也不见得粗壮挺直,反而树身上疙疙瘩瘩的一点也不好看,就连树叶也显得干涩,在微风中飒飒作响。星星点点的野花紫的、黄的、白的在荒芜、广袤的山野里尽可能的流露出一丝灵秀。这些野花单个的也不觉得孤寂,一团团聚在一起的则显得杂乱无章,而成片的远远望去则竞相争艳,也从不在意是否有人关注而随意的绽放。顺着河谷向山中望去,天——具有西部的特质是那样深远、纯净,山——沟沟壑壑不断向山凹里奋力地攀升。顺河谷向下瞧,山口土的颜色与别处的土色迥然不同,像干枯了的血——酱紫酱紫的。大喇叭一样的山口守望着这里的人们,并为这里赋予了一个和他颜色一样的名字——红山。
如果你站在红山河口的山坡上远眺,依稀看见山脚下的石头旮旯里稀稀疏疏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有的一片连着一片,有的相对独立。村庄的轮廓没有好看的形状,边际蜿蜒曲折,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散布在山脚下。有绿意的地方就是有人家的地方,也是人们辛勤劳作的地方。有些人家居住的居民点(街道)显得整齐有序,邻里仅一墙之隔。有些人家则是独庄子(独门独户),与别家互不相扰。在这让人们赖以生存的田块之间,细细看去阡陌相通,沟渠相连,有些地块整齐划一,有些地块则根据地形、地势浑然天成,地埂七拐八弯将地块圈成了不同形状,聪明的人们甚至将巴掌大小的土窝窝都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太阳每天依旧会缓缓升起,启明星也准时会出现在晨曦的东方。四季轮回亘古不变,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红山河浇灌的地方还是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今天看到的一切几乎快将以前的生活印记快要抹平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地归集体所有,生产队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个生产队大概几十户人,男女老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今天,作为从小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对过去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春种秋收的过程再熟悉不过,所经历过的桩桩件件也历历在目。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不同、劳作方式不同,风土人情也不一样。也许几年乃至几十年后,人们对二牛抬杠、镰刀割麦、走亲访友、婚丧嫁娶……一切都会变得陌生。虽然历史的车轮会滚滚向前,但一定会留下深深的印迹。沿山灌区这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土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也最终会堙没在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