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情况下你会抓狂:孩子不停的哭闹?为了买玩具在商场里满地打滚儿?赖在公园的小滑梯不回家?起床时间到了还不停的磨叽?该完成的作业就是不愿意做……
每当孩子没有称心如意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就会突然爆发,说来就来。
这时,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你要坚持原则!
有人说:别让他那么折腾!
你是哪一种?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
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在弄清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
☟
孩子的情绪从哪里来?
应对孩子的情绪,一直都是妈妈们头疼的事情。
说哭就哭,肯本不受控;
哭起来没完没了,妈妈要崩溃了;
整天撅个小嘴,动不动就生气;
……
嗯,不妨先来了解下孩子的大脑。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上下两层的小楼。
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杏仁区),负责人体基本功能、与生俱来的反应、冲动和强烈的情感。
上层大脑由大脑皮层及其它部分组成,包括前额叶皮层,控制着一些高级分析思维功能,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等。
简单的理解就是:小朋友一看到冰激凌就兴奋,那是下层大脑在发挥作用;小朋友想到自己感冒了决定不吃冰激凌,是靠上层大脑在发挥作用。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二十几岁才会发育成熟。
通常情况下,孩子们都是在靠本能的反应和冲动做决定,因为杏仁核就在下层大脑;等到完全能和成年人一样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要等到控制孩子情绪的前额皮层发育成熟才行。
所以,孩子情绪说来就来,不受控,很正常。
情绪来了,你怎么看?
紧急战斗
情景一
两岁半的豆豆午饭才吃了一口就冲妈妈喊:我要吃蛋糕,我要吃蛋糕!
妈妈说:“先吃点儿饭,过会儿吃蛋糕好不好?”
豆豆才不管,坐在餐椅上又哭又闹,拍桌子砸椅子扔东西,有时还会打人。
大脑报警系统已启动,失望和愤怒“挟持”了豆豆。
此时的他就像一个可怜的小动物:危险来临,是战?还是逃?
尖叫、哭闹、拍桌子,这些都是他选择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情绪饱满
情景二
一次有位妈妈和我抱怨:我家孩子特别爱生气!有点小事儿就发脾气,而且还特爱哭,受不得一点委屈,小伙子怎么能这样呢?
这位妈妈的潜台词:她不喜欢小朋友有那么多情绪,特别是生气、愤怒、委屈、伤心。
那么,情绪饱满好不好?情绪有好坏之分吗?
其实在学龄前的这几年,正好是孩子情绪进化时期,各种激烈的情绪充沛蓬勃,理智思考只有一点点小萌芽。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这有利于孩子长大后更加丰富舒展的内心世界。
同时,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
但通常情况下,父母们往往只关注到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情绪来了,你怎么办?
第一步:承认感受
不管孩子有什么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承认他们的感受。
一个生气的小孩,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愤怒是被人理解的,即使他的行为不被大家欢迎;
一个伤心的小孩,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委屈是被人理解的,即使他的愿望没有可能实现。
如果他的愤怒、委屈、伤心没有被父母承认,他们有可能认为自己是“不好的”、“罪恶的”,而没有意识到:其实大人不喜欢的只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
任何人都有生气、伤心、惊恐,都有权利羡慕嫉妒恨。
人们所拥有的一切情绪,孩子都可以有。
生气没问题,只要不以此伤害自己和他人,就可以被允许。
第二步:放松自己
有些妈妈,一看到孩子有情绪,自己就先崩溃掉了。
其实孩子的情绪更像纸老虎,他不过是在表达他自己,虽然这种方式你没有很喜欢。
如果孩子一有情绪,你就如临大敌,结果就是孩子的情绪会更激烈。
我们首先不要把孩子当敌人,他也就不会把我们当敌人了,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爱。
第三步:疏导情绪
你有没有对孩子数过:一、二、三?
可能很多爸爸做过,比如蔡国庆。
庆庆因为不小心推轮胎弄哭了小亮仔,被爸爸不停的批评,最后没忍住,大哭起来。蔡国庆本来就认为儿子不对,儿子大哭让他也情绪大爆发,于是大吼:不要再哭了!我现在数:一!二!三!
蔡爸爸想改正的是庆庆的行为,但他先暴力的制止了孩子的情绪:不要有委屈、生气,全都憋回去。
疏导孩子的情绪,这样可行吗?
我们先放松下来,孩子才会放松下来。
妈妈的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嗯,你只需要说:来,妈妈抱抱。
安抚、亲吻、陪伴、拥抱、平静。
情绪的暴风雨会自己平息。
如果遇到更复杂的情况,事后需要更多的倾听孩子。
父母的理解和包容,是孩子情绪释放的最佳通道。
慢慢冷静下来以后,我们会有更多的办法,比如可以对庆庆说:
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一起去找小亮仔好不好?
爸爸知道你有些委屈,现在我们一起把轮胎搬走好不好?
孩子的心善良而单纯,当他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爱时,才会更有勇气去面对犯的错误。
第四步:修正行为
我们先要包容孩子的情绪:他可以生气、委屈、内疚。
之后再修正他的行为:那个动作很危险,下次不能这样。
有时父母经常反着做,比如孩子要求再多看一集动画片。
家长A:哎呀,别哭了别哭了,再看一集行了吧?你的眼睛不要了!
家长B:妈妈知道你很难过,来抱抱;但动画片不可以再看。
你是包容了情绪、纠正了行为;
还是包容了行为,制止了情绪?
父母在帮助孩子情绪管理所做的努力,能够帮助他们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们会根据一套内化的规则、条例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直到有一天,变得和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