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逻辑学》(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重要著作,通称《大逻辑》,以区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通称《小逻辑》)”。《小逻辑》是《逻辑学》的缩写本,但是从内容上来看,两本书并不完全一致。《小逻辑》中的“思维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这一章在《逻辑学》中没有出现,而其余内容均在《逻辑学》中进行了大量补充拓展。[1]《逻辑学》共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部分,前两部分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称为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

逻辑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

本条目是多义词,共10个义项


《逻辑学》第一卷第一版,1813年

《逻辑学》(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重要著作,通称《大逻辑》,以区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通称《小逻辑》)”。《小逻辑》是《逻辑学》的缩写本,但是从内容上来看,两本书并不完全一致。《小逻辑》中的“思维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这一章在《逻辑学》中没有出现,而其余内容均在《逻辑学》中进行了大量补充拓展。[1]《逻辑学》共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部分,前两部分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称为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逻辑学》

英文名

Science of Logic

本国语言名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别名

《大逻辑》

作者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语言

德语

出版信息

出版时间

1812年第1.1卷,1813年第1.2卷,1816年第2卷

出版地

德国纽伦堡(Nürnberg,Deutschland)

目录

关键信息

作者介绍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

作者背景

成书版本

内容概要

重要概念

存在论

本质论

概念论

中译本

影响

对形而上学的复兴

重新确立哲学的起点

辩证法的顶峰

评价

名言列举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关键信息

作者介绍

成书背景

成书版本

内容概要

重要概念

中译本

影响

评价

名言列举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该书创作于黑格尔在纽伦堡中学任教期间,在传统形而上学逐渐没落的哲学背景下,他想提出一种全新的形而上学与逻辑学。黑格尔认为,“逻辑”一词并不仅仅代表推理和论证,而是对逻各斯(logos)的抽象化研究,即对“语词”“描述”“概念”“解释”和“推理”的研究。[3]逻辑学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本体论,因此他将“存在”作为出发点,展开了《逻辑学》的第一个部分。在这个部分,黑格尔试图清除掉一切人为设定的概念,寻找最基础最根本的认识起源,而这种拥有本源性特征的事物,他都将其称之为“存在”。但对“存在”的探讨只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为了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黑格尔开始了第二个部分的论证,即本质论。在这个部分,他深入到了存在本身,并追溯其来源和真相,将“差异性”“对立”“矛盾”“现象”等存在之物的表现整合起来,从而产生出“概念”这个存在的核心。在第三部分,黑格尔的论证再次从“本质”返回到“存在”,他将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相统一。随着他对存在本身的不断深入论证,黑格尔发现了存在的最终目的,即自由(自我实现)。[4]

《逻辑学》是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一次伟大复兴,他创新地通过概念的自身运动来阐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一方面将过去单独考察“思维” 的逻辑学与单独考察“存在”的形而上学完全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他反对了旧的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方法,创新地使用“正”“反”“合”的论证方式将事物的两面性有机统一起来。[5]

《逻辑学》的中译本于1976年由中国社科院杨一之教授翻译出版,共分为两卷,其中以“存在论”为上卷,“本质论”和“概念论”为下卷。[6]之后,由北京大学的先刚教授于2019年翻译出版的中译本是目前最新的版本。这个版本所根据的是二十卷本的“理论著作版”(Theorie-Werkausgabe),即《黑格尔二十卷著作集》 (G. W. F. Hegel Werke in zwanzig Bänden )

逻辑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

本条目是多义词,共10个义项


《逻辑学》第一卷第一版,1813年

《逻辑学》(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重要著作,通称《大逻辑》,以区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通称《小逻辑》)”。《小逻辑》是《逻辑学》的缩写本,但是从内容上来看,两本书并不完全一致。《小逻辑》中的“思维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这一章在《逻辑学》中没有出现,而其余内容均在《逻辑学》中进行了大量补充拓展。[1]《逻辑学》共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部分,前两部分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称为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逻辑学》

英文名

Science of Logic

本国语言名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别名

《大逻辑》

作者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语言

德语

出版信息

出版时间

1812年第1.1卷,1813年第1.2卷,1816年第2卷

出版地

德国纽伦堡(Nürnberg,Deutschland)

目录

关键信息

作者介绍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

作者背景

成书版本

内容概要

重要概念

存在论

本质论

概念论

中译本

影响

对形而上学的复兴

重新确立哲学的起点

辩证法的顶峰

评价

名言列举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关键信息

作者介绍

成书背景

成书版本

内容概要

重要概念

中译本

影响

评价

名言列举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该书创作于黑格尔在纽伦堡中学任教期间,在传统形而上学逐渐没落的哲学背景下,他想提出一种全新的形而上学与逻辑学。黑格尔认为,“逻辑”一词并不仅仅代表推理和论证,而是对逻各斯(logos)的抽象化研究,即对“语词”“描述”“概念”“解释”和“推理”的研究。[3]逻辑学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本体论,因此他将“存在”作为出发点,展开了《逻辑学》的第一个部分。在这个部分,黑格尔试图清除掉一切人为设定的概念,寻找最基础最根本的认识起源,而这种拥有本源性特征的事物,他都将其称之为“存在”。但对“存在”的探讨只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为了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黑格尔开始了第二个部分的论证,即本质论。在这个部分,他深入到了存在本身,并追溯其来源和真相,将“差异性”“对立”“矛盾”“现象”等存在之物的表现整合起来,从而产生出“概念”这个存在的核心。在第三部分,黑格尔的论证再次从“本质”返回到“存在”,他将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相统一。随着他对存在本身的不断深入论证,黑格尔发现了存在的最终目的,即自由(自我实现)。[4]

《逻辑学》是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一次伟大复兴,他创新地通过概念的自身运动来阐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一方面将过去单独考察“思维” 的逻辑学与单独考察“存在”的形而上学完全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他反对了旧的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方法,创新地使用“正”“反”“合”的论证方式将事物的两面性有机统一起来。[5]

《逻辑学》的中译本于1976年由中国社科院杨一之教授翻译出版,共分为两卷,其中以“存在论”为上卷,“本质论”和“概念论”为下卷。[6]之后,由北京大学的先刚教授于2019年翻译出版的中译本是目前最新的版本。这个版本所根据的是二十卷本的“理论著作版”(Theorie-Werkausgabe),即《黑格尔二十卷著作集》 (G. W. F. Hegel Werke in zwanzig Bänden )。[7]

作者介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年)出生在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8]他在1801年入职耶拿大学之后,立即开设了两门课程,即“哲学导论”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或反思与理性的体系”,这个课程安排体现了黑格尔的深意,他认为在建立一个科学体系之前,必须奠定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即提出一个合适的导论。因此,当时他的授课和手稿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计划展开,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就扮演这个“导论”的角色。[9]

从1802年开始,他与谢林(德国哲学家)共同主编了《哲学评论杂志》。1804年,黑格尔对哲学的思考又有了新的推进,他认为“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本身也需要一个导论,即关于“意识经验”的历史发展的探讨。于是,他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成为了“导论之导论”,这本书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由于受到拿破仑入侵德国造成的动荡时局的影响,他不得不放弃教职离开耶拿,先是在班贝格短暂担任了一年的报纸主编,然后在于1808年至1816年在纽伦堡担任了八年的高级中学校长。在纽伦堡期间,他给中学生讲授他的逻辑学,并依然遵循着自己对哲学整个体系的构想,撰写了一系列逻辑学手稿,最终于1812-1816年分三卷陆续发表了《逻辑学》。在这个作为《精神现象学》续篇的《逻辑学》中,黑格尔明确的提出了哲学体系的基础,即“存在”、“本质”与“概念”。[9]

1816年黑格尔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了《哲学全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此后从1818年他开始担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1827年,由他主编的《科学评论年鉴》开始出版,之后在柏林逐渐形成了以黑格尔为中心的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的校长。但不幸的是,他在1831年因霍乱离开人世。[10]

黑格尔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四部,分别是:《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逻辑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

本条目是多义词,共10个义项


《逻辑学》第一卷第一版,1813年

《逻辑学》(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重要著作,通称《大逻辑》,以区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通称《小逻辑》)”。《小逻辑》是《逻辑学》的缩写本,但是从内容上来看,两本书并不完全一致。《小逻辑》中的“思维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这一章在《逻辑学》中没有出现,而其余内容均在《逻辑学》中进行了大量补充拓展。[1]《逻辑学》共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部分,前两部分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称为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逻辑学》

英文名

Science of Logic

本国语言名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别名

《大逻辑》

作者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语言

德语

出版信息

出版时间

1812年第1.1卷,1813年第1.2卷,1816年第2卷

出版地

德国纽伦堡(Nürnberg,Deutschland)

目录

关键信息

作者介绍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

作者背景

成书版本

内容概要

重要概念

存在论

本质论

概念论

中译本

影响

对形而上学的复兴

重新确立哲学的起点

辩证法的顶峰

评价

名言列举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关键信息

作者介绍

成书背景

成书版本

内容概要

重要概念

中译本

影响

评价

名言列举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该书创作于黑格尔在纽伦堡中学任教期间,在传统形而上学逐渐没落的哲学背景下,他想提出一种全新的形而上学与逻辑学。黑格尔认为,“逻辑”一词并不仅仅代表推理和论证,而是对逻各斯(logos)的抽象化研究,即对“语词”“描述”“概念”“解释”和“推理”的研究。[3]逻辑学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本体论,因此他将“存在”作为出发点,展开了《逻辑学》的第一个部分。在这个部分,黑格尔试图清除掉一切人为设定的概念,寻找最基础最根本的认识起源,而这种拥有本源性特征的事物,他都将其称之为“存在”。但对“存在”的探讨只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为了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黑格尔开始了第二个部分的论证,即本质论。在这个部分,他深入到了存在本身,并追溯其来源和真相,将“差异性”“对立”“矛盾”“现象”等存在之物的表现整合起来,从而产生出“概念”这个存在的核心。在第三部分,黑格尔的论证再次从“本质”返回到“存在”,他将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相统一。随着他对存在本身的不断深入论证,黑格尔发现了存在的最终目的,即自由(自我实现)。[4]

《逻辑学》是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一次伟大复兴,他创新地通过概念的自身运动来阐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一方面将过去单独考察“思维” 的逻辑学与单独考察“存在”的形而上学完全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他反对了旧的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方法,创新地使用“正”“反”“合”的论证方式将事物的两面性有机统一起来。[5]

《逻辑学》的中译本于1976年由中国社科院杨一之教授翻译出版,共分为两卷,其中以“存在论”为上卷,“本质论”和“概念论”为下卷。[6]之后,由北京大学的先刚教授于2019年翻译出版的中译本是目前最新的版本。这个版本所根据的是二十卷本的“理论著作版”(Theorie-Werkausgabe),即《黑格尔二十卷著作集》 (G. W. F. Hegel Werke in zwanzig Bänden )。[7]

作者介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年)出生在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8]他在1801年入职耶拿大学之后,立即开设了两门课程,即“哲学导论”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或反思与理性的体系”,这个课程安排体现了黑格尔的深意,他认为在建立一个科学体系之前,必须奠定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即提出一个合适的导论。因此,当时他的授课和手稿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计划展开,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就扮演这个“导论”的角色。[9]

从1802年开始,他与谢林(德国哲学家)共同主编了《哲学评论杂志》。1804年,黑格尔对哲学的思考又有了新的推进,他认为“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本身也需要一个导论,即关于“意识经验”的历史发展的探讨。于是,他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成为了“导论之导论”,这本书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由于受到拿破仑入侵德国造成的动荡时局的影响,他不得不放弃教职离开耶拿,先是在班贝格短暂担任了一年的报纸主编,然后在于1808年至1816年在纽伦堡担任了八年的高级中学校长。在纽伦堡期间,他给中学生讲授他的逻辑学,并依然遵循着自己对哲学整个体系的构想,撰写了一系列逻辑学手稿,最终于1812-1816年分三卷陆续发表了《逻辑学》。在这个作为《精神现象学》续篇的《逻辑学》中,黑格尔明确的提出了哲学体系的基础,即“存在”、“本质”与“概念”。[9]

1816年黑格尔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了《哲学全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此后从1818年他开始担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1827年,由他主编的《科学评论年鉴》开始出版,之后在柏林逐渐形成了以黑格尔为中心的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的校长。但不幸的是,他在1831年因霍乱离开人世。[10]

黑格尔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四部,分别是:《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10]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在18世纪末,人们对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已经完全改变,“精神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代已经通过自己达到了更高的立场。”在17世纪初次启蒙运动的背景下,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的迅速扩张,人们逐渐抛弃了无法对实践生活产生指导的形而上学。对逻辑学而言,“基于其形式上的用处,人们仍然承认逻辑跻身科学之列,甚至把它当作公开课程的对象保留下来。”它的处境虽然没有那么糟糕,可依然被错误的理解为一种工具。但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的心灵仍然在不断追问着自我存在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希望走出这样的困境,让形而上学与逻辑学重新焕发生机,试图回答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11]

另外,18世纪开始的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深深影响着德国人。德国各个领域的学者认同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种种价值,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但同时也担心在德国会出现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雅各宾专政和无政府主义状态。于是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在德国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中既实现上述价值,又避免法国革命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的现象。黑格尔曾为法国革命的爆发欣喜若狂,并在纪念册上留下了“自由万岁”这样的革命口号。他的“同一哲学”,即对思维与存在、合理的东西与现实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的辩证理解,不仅是对斯宾诺莎和谢林思想的批判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理论总结。[12]

哲学背景

在西方哲学中,逻辑原本就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如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不过他们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是“存在”的存在意义,而康德的范畴体系则是主体(我)先天(先于经验)的认识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试图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近代哲学自我意识原则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的范畴体系。黑格尔区分了三种客观性:唯物主义所说的客观性,康德纯粹主观性意义上的客观性,以及他所主张的客观性。在他来,单纯的物或单纯的主观性都不是真理,真理乃是两者的“结合”,即“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自身”。在近代哲学中,通常逻辑学,即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只是单纯主观的思维形式。而古代哲学却有所不同,古代的形而上学主张“唯有通过思维对于事物和在事物身上所知道的东西,才是事物中真正真的东西;所以真正真的东西并不是在直接性中的事物,而是事物在提高到思维的形式、作为被思维的东西的时候”。因此,这种形而上学认为思维及思维的规定并不是与客体不同的东西,而是客体的本质。黑格尔的目的是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并将康德哲学的纯粹客观性融入其中。

在18世纪末,人们对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已经完全改变,“精神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代已经通过自己达到了更高的立场。”在17世纪初次启蒙运动的背景下,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的迅速扩张,人们逐渐抛弃了无法对实践生活产生指导的形而上学。对逻辑学而言,“基于其形式上的用处,人们仍然承认逻辑跻身科学之列,甚至把它当作公开课程的对象保留下来。”它的处境虽然没有那么糟糕,可依然被错误的理解为一种工具。但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的心灵仍然在不断追问着自我存在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希望走出这样的困境,让形而上学与逻辑学重新焕发生机,试图回答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11]

另外,18世纪开始的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深深影响着德国人。德国各个领域的学者认同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种种价值,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但同时也担心在德国会出现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雅各宾专政和无政府主义状态。于是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在德国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中既实现上述价值,又避免法国革命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的现象。黑格尔曾为法国革命的爆发欣喜若狂,并在纪念册上留下了“自由万岁”这样的革命口号。他的“同一哲学”,即对思维与存在、合理的东西与现实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的辩证理解,不仅是对斯宾诺莎和谢林思想的批判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理论总结。

中国上下五千年都没有诞生科学,因为中国文化里没有逻辑学和辩证论(法),表面看起来博大精深,其实都是伪科学,半宗教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13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82评论 3 3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84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0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0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0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59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21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8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9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93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4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