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良渚古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国人欢欣鼓舞。
在申遗期间,良渚古城遗址在提交的申遗报告中提出的两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 第一点是见证:表明良渚古城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第二点是典型:土筑文明,水利文明(三倍的西湖大小),代表当时东亚最高峰的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独一无二的玉文明。
独一无二的玉文明其内涵就更加复杂,玉文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玉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资源,做玉需要消耗大量的生产劳动力。玉在良渚文明时期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反应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第二个含义是体现当时原始宗教观念意识形态。当中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用玉文明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别是在1986年发掘古城遗址西北角的反山王陵是用玉代表的典型。
当时良渚的王和权贵用玉是非常讲究的。不但有等级上的区分,还有性别上的差异。反山王陵总共清理了11座墓葬,其中有九座是同一时期的,它们随藏品的组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不一样?等级决定了它,性别决定了它。这其中12号墓葬是反山王陵的核心墓葬,光玉琮就出土了六件,其中有一件特别的大的琮,被称为琮王。
它体量大,重量13斤(6.5千克),玉料非常好,雕工最精美,所有反山墓葬中唯一雕刻了8个神像的大琮。他的出土位置也比较独特,出土在墓主的脑侧边上,推测当时很有可能是作为墓主的玉枕头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琮到底是社么?琮又是干嘛用的?琮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他又是如何做出来的?
—琮到底是什么?
北宋的太平御览中有6条对琮的记载,从说文解字到吕氏春秋。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出现了和琮相关大家比较熟悉的"琮饰品",宋代人如何称呼它现在也不得而知。到了晚清时期,有一位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有上千年历史的琮给鉴别了出来,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琮就是当时太平御览中所记载的琮,具有开拓性意义。但是只到1973年前考古学者们还认为琮是西周甚至汉代时期的东西。1973年,江苏考古学家在现在的苏州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中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 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
良渚时期出土的高级琮中(尺寸接近10公分)琮王下面有个兽面,在其它高级琮当中兽面几乎就没有了。只剩下刻有小眼睛的神人,但雕工粗糙,眼角被省略,鼻子也未作细致的刻画,主要原因是良渚晚期玉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的玉料变得很少了。琮王表面为何能雕刻得这么精细,参观良渚博物院反山王陵遗址中得玉器时我们发现展出得玉器雕刻得都非常精细,原因就是玉石的料好,所谓料好就是玉得致密度非常高,雕刻得时候不会崩表面就能进行细致的刻画。
那谁是最早的琮呢?最早的琮考古学家确定是1987年瑶山墓地出土的琮,主要依据墓葬内的陶器进行判断(泥质陶豆),处于良渚文化的早中期。
—琮是干嘛用的?
考古学者们通过当时现场发掘时琮的摆放位置推断出测琮的用途,大致有:戴手上,戴头上,搁置豪华权杖,捧在手上作为器座,当玉枕头(琮王)。
—琮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
从琮的形状结构来看,它是柱状体,上大下小,中间有孔,非方正体,带有四个角,有和四个角相关的直槽,可多角度观看。以琮王为代表的良渚的琮其上下层次,中空圆柱,四角四槽的设计理念和萨满司的世界观非常的契合,萨满司属于泛神论,其世界观不仅流行于中美洲,还包括非洲的一些部落当中。以中美洲玛雅文明来举例,玛雅文明的世界观将宇宙分为上界、中界和下界三部分,上界称为天,下界称为地,中间有柱子,可用木睡树来替代,精灵都在上下界之间的飞动,而下界以下称为冥界。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上界的顶端有一只大鸟神。萨满司的世界观同琮的设计理念如此的契合。考古学者认为琮在良渚文明初建被创造出来时就代表了良渚文明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琮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神像,神像又是则么回事呢?神像也是被创造出来的,就如同代表封建皇权象征的龙被创造出来一样,神像由神人和神兽两部分组成。神兽部分有龙和猪的元素和影子,兽面形似被摊平的龙首,爪子形似前蹲的猪蹄。眼睛呈圆型边上刻有斜三角,这样的图案经考古学者研究是被刻意做出来的,圆形的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琮圈圆,如果把它理解成太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神人部分以帽子作为突破口,帽子的顶端有朝上的尖头,这样子的符号在很多少数名族中象征着天,考古学者认为神人就代表着上帝代表着天,是良渚时期人所崇拜的偶像,本质可能是太阳神。琮王上除了神像之外还刻有鸟,鸟最大的特点是鸟的身体和神兽的眼睛是一摸一样的,这说明两者之间是共通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将神像理解为太阳神的话,那鸟可以直接理解成太阳鸟,表现作为神的辅佐,表现天空的环境,表现精灵或者生命的迹象。
—琮是如何做出来的?
曾经地矿学家做过测试,琮王的玉料为透山石软玉(莫氏硬度5.5-6),是良渚时期品质最好的玉,其它玉料还有蛇纹石、荧石等。随着身份和等级的提高不同玉料的等级会发生变化,等级越高使用透闪石软玉的比列越高。料取来之后首先加工成柱状初坯,上下用圆规画圆用工具刻成浮边,中间攥孔,孔洞再打磨圆润。刻玉的工具就是遗址中大量出土的燧石(莫氏硬度7-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琮是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呢?从琮的八幅神像图来看,八幅神像中有两幅神像有6个手指头,其它六幅是5个手指头,有些琮上的神像兽面部位刻得也不标准,部分有凌乱和模糊的迹象,以此有学者推测琮不是一个人刻的。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之前有研究者认为反山12号大王的墓葬主人即是大王又是刻玉的人,但这件琮都不是他一个人刻的,何况其它的呢?同一个12号墓里面出土的琮的风格不一样,我们说刻的内容可以不一样,但是刻的风格不一样那就说明不是同一个人刻的,所以王死了以后墓葬里面埋的随葬品有刻纹的往往是有很多工匠来雕刻的。这一发现背后说明王不是工匠(他可以是设计师),他身边有很多的高级工匠在帮他刻。20号墓和12号墓出土的琮雕刻风格又不一样,说明每个墓主人的身后都有一批工匠在为其雕刻玉器,这对良渚社会阶级的复杂化证据增添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听完本次讲座的小结
1、良渚的玉文明反应了当时萨满司的一个世界观,琮和神像是密不可分的。
2、良渚琮的复杂制作工艺基本上可以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集大成的代表。
3、良渚以琮玉为代表的玉礼器开启了古代中国 藏礼于器的最早传统, 直接连接了后续的青铜文明。这种通过一件器物来体现身份、等级和地位的传统其实在现代社会也时不时的有所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