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站在楼顶往下看的时候,有没有害怕?
其实我想抱抱你,用力抱紧。
海明威说: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们只同意后半句。在你眼里,即使这个世界一无是处,也还是该多看两眼,多想一分钟。
你眼里的世界本该是美好的,睁眼就看到阳光绚烂,闻到鲜花芬芳,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课堂上思维迸发火花,因为身上的新衣而幻想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异性的注视而小鹿乱撞,悄悄咀嚼那青涩的丝丝甜蜜,偶尔学业上的不佳表现,负气自责,旋即又能热血沸腾地立下flag,为下一次更佳表现而积极学习……少年心性,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是什么让本该精彩充实的青葱岁月布满阴霾,抑郁难以遣怀。
科技带来的不止是进步,还有沉溺。留守的孩子,更多是与互联网、手机、游戏相伴。处在同龄人之中,仍然如孤魂野鬼般找不到归属感,外出务工的父母内心充满愧疚,当他们双手抱起沉重的生活负担时,是没有手来拥抱孩子。所以给孩子一个手机,以便随时联系,假装在身边,给老师打电话期望能给予更多关注,这是眼下留守学生无奈也无法改变的现状。
他们孤独、迷茫、缺乏安全感,极度依赖网络、手机和游戏,仿佛这些才是能带来温暖的存在。父母是谁,老师是谁,同学是什么,学习是什么玩意,一片迷茫。冷漠是他们统一的表情,无动于衷是标准反应,除非手机被没收,会出现极度焦虑和失落,内心空虚,愤怒害怕,表现在行为上:自残、离家出走。他们感受不到身后的援助,用自认有效的方式对抗世界,自己的世界越来越狭窄,以为到了绝境,或许那纵身一跃,在他们看来,是简单可行的方式,没有恐惧,没有顾虑,只想挣脱这让他们在生命绽放之初就感到绝望的世界。
谁的错?类似的悲剧一旦呈现蔓延之势,人们开始归因,这锅,总要有人来背吧。道德感不允许在面对生命时不闻不问。
怪父母,只生不养?他们在解决自身生存问题时也遇到了麻烦,而这些麻烦或许自己跟孩子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简单的自欺,这么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孩子能摆脱命运的轨迹,至于怎么摆脱,就交给老师吧。
除父母之外,还有一群曾被称作“师父”的老师群体,社会绝大多数人认为老师或许能解决这种难题,老师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一个家的全部希望。老师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介凡人,却因外界的目光而笼罩上了神的外衣。神,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可以通过做一两次思想工作就让学生醍醐灌顶,找到奋斗目标人生意义,要防范于未然,要能洞察先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能育人也能救人,可惜,老师毕竟不是神,没有改天换地的神力,只是怀揣一种情怀,凭着良心和怜悯在尽力呵护这本该鲜活激扬的生命。
一种社会病不是简单的归因就能治好。孩子是未来,而他们眼里的未来并非都是光明,这不是指责一部分人就能改善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时间的努力。
可惜了那纵身一跃的年轻生命,不该用这样的行为来控诉。你不愿留恋的这个世界,很多人仍在为把它变得更加美好而奋斗,你本可以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