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年,高卢战役进入第六年,在前一年丢失了9000兵力的恺撒向庞培借了一个军团,向来不吝啬花钱组队的恺撒为何没有自费组而是大费周章向庞培借?这是给一心想离间这“二头”的元老院派的牵制球。若换他人,得知面对离间的庞培暧昧不清,想跟他断绝关系的心都有了吧,但恺撒依旧将其视为盟友向其借军团,不受情绪控制以大局为重,实令人佩服。
这一年,罗马军再渡莱茵河以警告日耳曼人别再侵入高卢。日耳曼人被吓的逃至荒野森林,恺撒没有继续追击开战,而是转为记录高卢与日耳曼的比较论。恺撒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毫无意义,对比论的真正意图是向罗马人传达:传统上各部族有分裂倾向的高卢不是被日耳曼化就是被罗马化,前者将会对罗马造成莫大的威胁,是故罗马化高卢民族是巩固外防的最佳对策。
同时他也第一次提到莱茵河的东延是多瑙河、再往东就是幼发拉底河——说明欧洲的雏形已在恺撒心中形成了。特别喜欢小林秀雄写的这句话:
政治、作战皆参与,连一个兵卒的任务也身兼了,对如此精于战争的老手而言,战争本身就是巨大的创作。
盐姨指出恺撒想要创作欧洲,并且他创作了。但以西塞罗为首的罗马知识分子却将此视为恺撒追求私欲的举动。看来先入为主的偏见,是与知识及教养无关的。
公元前52年,伴随着克拉苏之死、民间平民派代表克劳狄乌斯在首都的暴力混乱中被杀、为稳定罗马治安庞培担任一人执政官,高卢战役第七年开始了。
这一年是恺撒所著《高卢战记》中记录的最后一年,也是第一次全高卢共同反抗恺撒的一年,更是三头政治解体恺撒面临内忧外患的一年。难以想象他是如何顺过来的,连我在阅读中都为四面楚歌的恺撒捏一把冷汗。
高卢的全面叛乱
恺撒的《高卢战记》不止记录战争,也记录高卢的风俗人情、地理气候,其中恺撒多次提及高卢人的部位各自为政、不善于团结。但这一年不同,来自奥弗涅人的韦桑热托里克斯抛出一个关乎生死的选择——以牺牲换取自由还是成为罗马的奴隶,号召了高卢各部族族长,于是全高卢第一次团结起来了。
伟大的将领不仅善于利用时机,勇猛出击;更长于克制人性,伺机而动、适可而止。
不善于团结的高卢人刚开始发动时并没有明确计划,只知道要反抗。与独自在北意行省过冬的恺撒、同时在应对首都的混乱情况,得知对手骚动,素来以出其不意快速启动为名的他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清楚掌握了高卢人集结后的发展趋势时才出发。
待恺撒与十个军团集结完毕准备攻占布尔日城时,兵临城下却面临军粮不足攻城困难的情形,恺撒有一度向士兵透露放弃攻城的想法,却得到全部士兵的誓死效忠。恺撒回复:
处不利之势想要取得胜利,必须付出超出寻常的代价。目前我们正处在不利的位置。我很清楚大家士气高昂,愿意为了我的荣耀做出任何牺牲。但若是我将自己的荣誉看的比大家的生命更重要,那我就不配做指挥官。
最后,恺撒等来了最佳的攻城时机,一举进攻大获全胜。
阿莱夏之战
阿莱夏的围城战极致体现了恺撒的工程学素养及其军队过硬的技术能力。内外两层包围网,罗马军在中间,以不足5万的兵力向内攻打8万守城士兵,向外攻打26万高卢联合兵。胜负仅在三天的战斗中就决定了。
阿莱夏之战决定了高卢人的命运、也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卢比孔河前的两个男人
高卢战役的第八年,基本是在做战后处理的事物,恺撒已将重心放在应对来自罗马的攻击。
恺撒不能算是一个猖狂的改革者,因为他始终希望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于体质内进行革新。从试图以言论、法律入手跟罗马的反对者抗争,最终被“元老院最终劝告”这个他始终否定其合法性的手段所逼,不得不渡过卢比孔河拉开武力的最终斗争。
“越过此河,将是悲惨的人间世界。但若不越过,吾将毁灭。”
“前进吧,到诸神等待的地方,到侮辱我们的敌人所在之处,孤注一掷!”
就这样恺撒全军渡过了卢比孔河开始孤注一掷的内战,唯独一个人——拉比埃努斯。他是恺撒最信任最得力的副手,但他也是庞培的被保护人。在友情与义务之下,他选择了义务,背叛恺撒投奔庞培。但他除了带着自己的儿子与追随他的奴隶,没有离间士兵甚至留行李都没有带走。而恺撒面对追随他13年的部下反叛时唯一做的就是——将他滞留的行李全部送还给他。
后世的我们无从得知他们之间是否有过什么交流或纠缠,但从结局看来这更像是两个成熟男子之间的默契——尊重各自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