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治通鉴》梁纪十五记载: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为光复故地发动了对西魏战役,要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进而打开西进的道路。
高欢率重兵进攻玉璧城。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东魏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高欢忧愤成疾。连续五十日的苦战,久攻不下之后,高欢不得不令东魏军撤退。西魏为鼓舞士气,军中传言用强功弩射杀了东魏丞相高欢,并有鼻子有眼的说:“我们强劲的弩一射,与我们为敌的元凶高欢自己就死了。”
消息传到东魏军中,高欢又急又气,因为的确是撤退了,这势必完成军中混乱。他勉强坐起来召见他的下属们,让手下的大将斛律金作了一首充满乡韵的《敕勒歌》,他自己也跟着乐曲和唱,悲哀之感油然而生,不禁痛哭流涕。
因为高欢的郁闷愁怅,也因为高欢世居敕勒故地,故而斛律金所作的《敕勒歌》,无意中打上了浓重的地域性、民族性的色彩。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脚下的敕勒川,天像无限延伸到远方地平线以外的穹顶,而地上丰美茂盛的绿草,遮住牛群高大的身躯,当微风拂过之时,被草遮掩的满山遍野的牛马才会现出它们的身影。
这是一幅多么辽阔而壮美的风光啊!
但如果,这些产生如此辽阔而壮美的景象的土地,变成了西魏的乐园,而它曾经的主人东魏人却在远方颠沛流离,他的心情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想,除了惘怅之外,剩下的一定会是悲伤。而悲伤对一个人来说,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因悲伤而消沉或因悲伤而奋起。
千百年来,这首歌一直脍炙人口,但对歌名和歌词之间是否完全是一回事,学术界至少有两种理解:
其一,有人研究认为它是敕勒人的歌。另外一种理解,也是最广泛最通常的理解,《敕勒歌》就是指这首歌本身。
而对这首歌的理解,历来也有两种。
一是说它是东晋以来田园诗的延续,一说它是乡愁的深沉表达。
孰对孰错,不好武断,但史书当中的场景,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它到底是田园诗还是乡愁深沉的表达。
当然,前文说到的这段记载,因为只说斛律金作《敕勒歌》,但并没有记录歌词的内容,故而也就为后人留下了发生分歧的余地。
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了解一下高欢以及敕勒的相关情况,我想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答案也许会更接近事实。
敕勒,作为北方草原上曾经的强者,不幸被他的邻居鲜卑人臣服,他们内心深处的委屈、愁怅以及对故乡的怀念是不言而喻的。高氏家族世居此地,跟敕勒人一样,也被裹胁着成了鲜卑人的附庸。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首歌不管是敕勒人日常歌咏的方式也好,还是在战事不利的背景下高欢让斛律金作歌以提振士气也罢,但其本身表达的则是挥之不去的乡恋与乡愁。
而从严格意义上讲,辩析《敕勒歌》究竟是诗还是歌,意思不大,诗言志,歌咏志——诗是可以咏唱的歌,歌是可以吟诵的诗。在这里,这首诗或者歌所表达的乡愁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和九•一八后,创作的救亡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