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同学在北京小聚,就决定这次到天津一定跟一个久未联系的同学见见面。
他当时在班里最胖,因为胖,也有很多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盘腿坐在那里喝着茶扇扇子,老师对他说,心静自然凉。那个时候,其实不懂得什么叫心静,只是无法耐住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对于胖人,更是如此。
毕业以后,同学们断断续续联系上了,开始是QQ群,后来是微信群,热闹一阵子,冷清一阵子。但是他从来没有入群,问起来,很多人居然忘记了跟他联系,他的消息却也是知道的,因为胖,身体并不好,加上父母的负担,天津前几年的不景气,他整个人都懒懒的,不想跟同学联系交往。那个时候,很多同学都是这样,于是,默然,尊重。
可还是有人记着他,我们聊起来他的趣事,觉得失去他的联系很遗憾。于是辗转的,我居然得到了他的联系方式。我发个短信问候,并且把彼此牵挂的两个人连上线,自己默默退出,说到底,除了觉得只是因他的胖对他有所关注,有时看他说话好玩,我跟他没有深交,当时的我,似乎也没有很大的热情去联络,设法交往自己认为不相干的人。
同学对于我的含义,竟然还是学校的那些纠葛。那个青葱岁月里,自己不知不觉的还是投注了满腔的热情,当然也构筑了满腔的希望,然后,就是盯着那些泡沫一个个的破碎,哀伤。
是因为人到四十,也因为自己的成长,慢慢的敢于面对过去认为不堪的岁月。今年的洛阳之行让我感觉同学对于我,并不只是我的小小心眼以为的那点事,在我纠结伤痛的那些日子,还发生了很多关于欣赏,关于青春飞扬的往事,而我是身在其中却不自知。聊往事,看现在,我的感慨全部慢慢化作了感恩,有一股暖流涌动。我知道,跟同学,我以后会慢慢的,不去设想结果的,却有意识找回了。
这个同学就是我的第一个主动。发短信,告诉他,我是谁,有空一起聊聊天吗?大约半个小时以后他电话过来了,很认真,却也不再是十几岁的冲动热情,我们很快敲定了见面的时间。也许,只是为了那一见,也许说点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曾经的同学生活我们并没有那么关注对方,但因为同学的缘分,还是意义不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到四十的情结,只感觉,这样最是安妥。
关于安妥。昨晚77说,她有点想回微社了,我没等她犹豫就把她拉回来了。想起来前一段日子,跟敏敏,跟洁,我们都有私聊,她们离开,总感觉就像是家人出门,总会回来,总有一个位置在等着,然后,果然回来了。大家都很开心,我觉得很妥帖。
其实在一起,真的有很多种方式,只要曾经放在心里,那就会以一种方式在一起。聚散分离,情绪一定有之,但是人生的故事就是这样,规律是规律,对于一个人的心,甚至于一个团体的心,存在了,就是存在了,这也是一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