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有才
无论是史料还是传说,所提到的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诞生之地,就在今天的枣强县旧县村(因古代枣强县城所在而得名)。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就有:“董仲舒,广川人也。”明代嘉靖《枣强县志》载:“汉世,枣强广川,离合废置,本为一也”的表述。
根据《冀州志》记载,旧县村西有一座“四明寺”,当地俗称“西大寺”,相传该寺前身就是董仲舒当年讲学的学堂,毁于清朝末年,现在只剩下遍地瓦砾,满目疮痍。曾经有一年,旧县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董氏宗祠”的石刻门楣以及清代拓片,并在此挖出陶制灯台一具,正面刻有“秉烛课徒”,后有“诲人不倦”,疑为当年董子讲学所用之物,可以印证当时董子在此讲学,时至今日这里已经听不到朗朗书声。
自董仲舒举家迁徙长安后,房屋日渐荒废,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圣人,在原址建立董子祠,并雕刻大约高两米董仲舒坐姿巨石像供奉于内,后来宗祠被毁,后人在原址修建。关于这个石像的由来,还广为流传一段传说。当年在西山雕刻完石像后,本来是打算运往董故庄村,但当行至旧县村时“忽重不可举,随置之而去,村众因于其地建祠。”
一直以来,对于神秘的董子祠堂向往已久。直到不久前的晚上,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一睹他的风采。那天我们徒步前往,祠堂位于村子的西南角上,是个四周用土堆堆起来的大平台,从底下的深沟里攀爬上去,台上便是董子祠,董子石像坐落于内,祠前植有松柏,置有香炉,面积不大但令人肃然起敬。据说平时祠堂深锁,由专人看守,只有到了春节的时候,才打开厚重的木门,才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寻根问祖的人们膜拜敬仰,香火胜极一时。
我静静地驻足于董子祠前,沉醉了静默无声的交流,耳边有夜风拂面,祠下树影起伏,头上是璀璨星空,这里的角角落落留下了匆匆的脚步,这里的草草木木记忆着悠远的钟声,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在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夜未央,路未尽。在想,站在一代儒学大师的祠前,置身于天人合一的时空,这方热土上的人民必将站在伟人的肩上,屹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