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的孩子被确诊了抑郁症。
孩子刚上高一,到医院填了一堆调查表就被确诊了,还开了一堆药。
朋友一下子懵了。觉得世界都要坍塌了!
那么心理疾病靠吃药到底能治好吗?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里,介绍了心理疾病的治疗历史和现状,他认为精神性药物治疗实际净效果仅在10%~20%之间,也就是说基本上没什么用。
-1-药物治疗心理疾病的前世今生
在药物治疗出现之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是主流,比如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被认为是“潜在的同性恋者”。
而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完全是误打误撞出现的。
药物治疗心理疾病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凑巧服用了一种专治花粉热的抗组织胺药物——氯丙嗪,于是幻觉消失、变得异常安静。从此药物治疗心理疾病的革命开始传播,氯丙嗪成为了治疗精神分裂的特效药,百忧解成为了治疗抑郁症的新突破,碳酸锂成了治疗躁狂症的奇迹,安定则成为了抗焦虑神药。
看起来药物征服了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消除了常见的沮丧和焦虑情绪。情绪好像变成了大脑化学物质的反应而已。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可以用适当的药物来改变自己。
药物治疗心理疾病效果有限。
开始用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后,有60%左右的患者病情好转,但是很少有人完全康复。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说,治疗抑郁的两种方法,不管是认知疗法还是精神性药物治疗(如百忧解等),大概都只有约65%的缓解率,这就是“65%魔咒”。另外这65%中,还有45%~55%的安慰剂效应,扣除安慰剂效应,实际治疗的净效果仅在10%~20%之间,效果极其有限。
药物治疗还出现了很多副作用。
抗精神疾病的药会产生心律不齐、血压低、烦躁、焦虑、面无表情、肌肉僵硬、全身颤抖、步履蹒跚等副作用;大部分药物治标不治本,一旦停药,就会复发;最新的百忧解还会导致呕吐、紧张和失眠,安定等抗焦虑药长期服用药效会降低可能让人上瘾,碳酸锂还会引发心脏病。
所以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历史并不长,也效果有限,还存在可能的很多副作用。
-2-药物治疗心理疾病的一般原理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说: 心理疾病药物是外来入侵者,就像疾病一样。
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就像一个黑匣子。这些药物并不是直接针对心理疾病而生效的,具体的治疗机制大家并不清楚。
之所以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是因为你的身体把药物当成毒物,免疫系统会动员起来抵抗它。这样行动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这些活跃的防御体系正好把疾病消除了。药的真正副作用是控制疾病,而药的真正作用是制造出另一个比较轻微的疾病,只是我们误把这个真正作用当成了副作用。
就像疟疾会引起高烧也能够扼制麻痹症。利用这种原理,尧雷格在1927年得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唯一得过诺贝尔奖的精神科医生。
所以这些发明出来的药物也许并没有治愈心理疾病,怪不得治疗的结果也差强人意。
-3-还有另一种缓解心理疾病症状的方法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说,那就是:学会很好地面对症状,并应对它们。
作者举例说:一个狙击手进入阵地需要花24小时,之后还需要花36小时为射击目标做准备。
如今的心理及药物治疗师们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药物或心理干预来缓解狙击手的疲劳。但实际上是如何训练的呢?是要求狙击手在极其疲惫的状态下练习射击。换言之,就是教授狙击手如何应对他所处的消极处境,以便他在疲惫不堪时仍能很好地发挥水平。
同样,战斗机飞行员必须具备坚强的人格特质,不能轻易慌乱。对他们的训练不是减少他们恐惧感,而是由训练师驾驶飞机直接冲向地面,让学员感到无比恐惧,然后再让学员学会即使很恐惧也要顽强地操纵驾驶杆。
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案是:让病人学会与心理疾病共存。就像林肯和丘吉尔,他们都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抑郁症患者,但他们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可以有效应对自身的“沮丧”,在抑郁时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
-4-改变可以改变的,共存不能改变的
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原因是基因,环境也很重要,所以马丁·塞利格曼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分清什么是可以改变的和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对于可以改变的,那就利用宝贵的时间去改变它。只有改变了那些可以改变的、值得去改变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一些自责,多一些自信。
不可以改变的就是必须要接受它、学会与它共存的;想要治愈心理疾病,必须将一种古老的美德与这些干预相结合,这种美德便是勇气:理解你的心理问题并设法正确应对它们,以便在无法消除它们的情况下仍能使自己正常地生活或工作。
如果孩子发生了心理疾病,父母可以读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让自己对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现状、可能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全面了解。
心理疾病仅仅吃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药物确实效果有限。
更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
改变可改变的,共存不可改变的,
这样就可以打破65%魔咒,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心理疾病。
【无戒学堂】日更第27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