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分享一本书《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出于好奇,我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当孩子睡着的时候,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
作为全职妈妈,读书与写作都是在见缝插针的时间里完成。在每一个深夜或凌晨时分,打开共粽号,静静的码字,这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用文字为他添砖加瓦,构建一座只属于自己的琼楼玉宇。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触动的地方,不是那些被很多博主引用的经典名句,而是书中的一些边边角角。
但我并不想去追热点,只想写下自己想写的。正如本书作者伍尔夫所说,读书和写作最重要的是忠于自己,听从本心。
下面,就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写几点自己阅读后的真实感受。
01
这部作品最早发表于1929年,是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发表的”女性与小说“的演讲稿集合而成。时至今日,近一百年过去了。最早被翻译为中文版本是1989年,原著出版60年后才有了中文版的。
中文出版时间距今35年前。而英文版是95年前。对于读不懂英文原著的人来说差了6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且不谈,信息差可能带来的弊端。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必然会丢失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同一部作品不同译者,所表达的语意也有很大不同。就像中国的古诗翻译为英文后就面目全非了。
如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
译本①:
一片树叶从街尾的梧桐树上掉落,恰在这个停止的瞬间徐徐飘落。
十月的晨光洒在拉起帷帘的窗前,照出一缕缕飞扬的微尘。
译本②:
街道一头的悬铃木上,一片叶子飘落,在停滞和宁静之中落地。
窗户没拉窗帘,10月清晨的阳光透进来,形成了一道道飞舞着灰尘的光束。
当读到①这样的文字时,感觉自己的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了,有一种电影里唯美的画面感。②就不会引起我的任何注意,可能读到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了。这里不是想说哪个更好,只是感觉不同文字所传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这也引发了我想要学习英语的念头,让自己以后有能力去读原著。去感受不同语言的魅力。尽早的接触到世界上最前沿的知识。
02
在读第一遍时候,按照传统小说的读法,想要找到一个主线,但作者的思路和场景跳跃太快,突然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有点像钓鱼,但是我的小鱼被吓跑了。
后来知道是意识流作品,调整了阅读方法,才慢慢读进去。
第一次读到意识流作品,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与交叉等,让作品更有深度和层次感,而伍尔夫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
这种意识流写作,让我联想到了散文、随笔,冥想、自由书写,他们之间好像有一种共通之处。体现的是自由和随性。 是自己很喜欢的写作方式 。
关于读书~
伍尔夫说:“读书这件事上,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建议只有一条: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应该顺从自己的直觉,发挥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关于写作~
伍尔夫说:“写下你想要写下的,那才是最要紧的;至于你写的东西会流传百世,还是过眼云烟,无人能定论。
放手去写各类书籍,不管是琐细或宏大的内容,只管去写,对任何主题都不必有顾虑。
我希望你们能用写书或别的方法给自己挣到足够多的钱,去四处旅行,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钓线深深地沉到溪流中去”。
03
明白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读《一切镜》,还有以前读到的有所触动的书,如杨绛的《我们仨》、杨本芬的《秋园》等 。
除了喜欢作品本身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作者都是女性。
突然认识到了男性作者与女性的不同。
如伍尔夫所说:
“评论家们信誓旦旦地说那些书中蕴藏着永生之源泉,但女性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在书中找到。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赞颂的是男性的美德,强调的是男性价值观,描写的是男人的世界,更因为渗透在这些书中的感情是女人不可能领会的”。
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更何况还隔着一层性别的差异。并不是针对男性作者,只是女人更懂女人 ,能够找到更多的情感共鸣。以后要多读一些女性作者写的书。
写在最后:
把读书过程中触动到自己的语言,录制下来。在自己闲暇时候听,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可以通过听自己的声音,或者看自己的视频,真切的看见自我的形状。
因为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种很好的认识自我的方式。自我表达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看见,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
因为做自己,比任何事都重要。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