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师赶出课堂的男生―如何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次案例中的康康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因为不喜欢徐老师的课,上课时不是把可乐瓶压出声,就是挠同学的背或抢同学的笔等等。扰乱课堂秩序,徐老师多次提醒起不到任何效果,依然我行我素。像这样我行我素的同学,以前我也遇到过一次,她是一个小女生,有一次她没有完成作业,我打算把她叫过来问一下原因,可是无论我怎么叫她的名字,她坐在坐位上一动也不动,本来没写完作业我就很生气了,但看到她的表现后,我的火气蹭蹭的上涨,最后也是拉着她把她拉出了教室。今天读了案例后才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或者宽容别人,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过来。

在对待康康的问题上,心理老师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处理好康康的情绪,然后和蔼的和康康进行交流,了解一下他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最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康康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将心比心的思维方式。改变康康的思维方式后,又及时和徐老师进行了对话,希望老师注意表达爱的方式,如:多赞美,多鼓励,冷静处理学生的对抗,巧用课堂管理策略,课后多找学生谈心。引起康康产生这样的对抗行为其实和老师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所以作为老师,当遇到类似的学生时,我们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案例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最大“法宝”是课堂教学能力。

读完案例后,我特意查阅了一下资料了解了一下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感疗法。)(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作为老师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条件反射实验对我们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