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东方航空MU5735次航班在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
事故发生后,除了警方、医护、消防等救援力量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外,还组织了70名心理医生现场待命,随时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看到‘失事’直接哭出来了,不会到达了”
“非常时期还在飞的,哪一个不是家里的顶梁柱”
“要不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奔波,谁会在疫情期间飞来飞去”
目前,失事航班的搜索和事故调查工作还在继续。但随着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披露,不少网友都表达出了悲痛的情绪。
越看越难受、越难受越看,这份悲痛的情绪该如何疏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表示,不同的人心理耐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3月24日,藤县救援现场
MU5735家属带走一罐现场泥土▼
普通人创伤后会产生的消极情绪最长不超过半年就会消失,而有的敏感人群看到相关画面也出现害怕、紧张的情绪,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被这种情绪困扰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经常会做噩梦,梦到相关的事情,有时还会出现自责的心理。
有人会说,既然越看越难受,那不看不就行了?
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人类先天性会对负面消息更为敏感,对负面情绪的把控力更弱,也更容易从负面角度去解读事件。
人类更容易在注意、记忆、情绪、决策方面给予负面事物更大权重的现象,这种行为偏差也被称之为“负性偏向”。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众多网友习惯事件还未真正披露之前,就叫嚣着“驾驶水平有问题”,“有预谋事件”的原因。
孩子出现了巨大的行为反差
就可能产生了负面情绪▼
为了调查“人们的思维与行动存在强烈的负性偏向”,我国研究者曾以新冠疫情为背景,自编了一场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负面、正面、模糊事件各8个。
负性事件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打乱了李华年后的所有安排”;
正性事件有“发现之前很多收费的网络课程现在可以免费观看”;
模糊事件有”今年的春节对李华来说分外特殊”。
结果发现,带有负面情绪的故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最强烈的,在转述过程中最不容易丢失的。
模糊事件在传递链上的解读率
负性解读远高于正性解读▼
而对模糊事件的解读和转述中,越往下传递,人们就越容易对模糊事件做出负面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有关。
恐惧、焦虑能让人类提高警惕、保持警觉。也正是因此,渺小的人类能够在大自然各种灾害中生存下来。
而面对社媒泛滥、资讯爆炸的现代生活中,在容易关注负面报道和做出负面价值判断的特性加持之下,我们会更容易深陷负面情绪之中,且难以逃脱。
东航空难核心救援现场直播中
发现了一个乘务人员的证件
记者用手挡住并示意“这个不用给特写了”▼
前面说到,不同的人对负面情绪、价值、事件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有两类人群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第一类人群比较复杂,他们的脑内的【杏仁核】对负面事件具备特定的大脑反应。这种人受媒介信息影响的程度最高,反映出来的情绪表达更强烈。
第二类人群具备高度的共情能力,对他人的情绪变化感知更敏锐,也更容易受到创伤压力的伤害。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闫岩就建议,在灾难报道中,应该规避过于血腥的图片,通过指代物显示死亡,如行李箱,衣物,证件等,尽量避免造成遇难者家属的二次创伤。
另外,对于普通人来说,“逃避并不可耻”!
当我们对事件无能为力的时候,适当“退网”或“屏蔽”,既能保护自己免受负面干扰,也能进一步维护“模糊”信息的非负面的有效传达。
“总有生命在茁壮成长”▼
最后,希望各位都能够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身边人,过好当下每一天。
编辑:优优
来源:优梦思睡眠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