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写了分离焦虑与安全依恋的关系后,有读者留言,想具体了解如何建立安全的母婴依恋,因为篇幅太长,所以昨天没有细讲,今天特意拿出来单说。
还记得有一次带依依去上早教体验课,老师问:“妈妈认为孩子的社交是指什么?”当时,很多妈妈回答:“是指与同龄小朋友接触!”“是指与家庭外的世界接触!”
我回答:“是指孩子自我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流!”
当时我很惊讶,很多父母都把目光聚焦在家庭以外,认为培养优秀的孩子必须要多走出家门,与外界产生联系!当然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也深表认同,但我更深信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反应远比外面的世界更重。
所以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对父母的陪伴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了解一下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一、依恋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等)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人不加区分地积极反应,喜欢所有人。
2、第二阶段即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出现有选择的对人反应,如对母亲更加偏爱。
3、第三阶段即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
4、第四阶段即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能把母亲当做交往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的。因此,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时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儿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会产生影响。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早期依恋类型会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年幼儿童的依恋可以确定个体内部工作的基本模式,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可见,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衡量母亲与婴儿的教养方式好与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反应性。指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
2、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3、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自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各位父母,不仅要积极应答婴儿的需求,在平时也可以与孩子多玩一些增加亲密感的游戏,那下一次,我将介绍几种在家也能陪孩子玩的感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