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僵尸片叫做林正英,林正英是香港僵尸电影的一个代表人物,林正英拍的此类电影是僵尸电影的一个情怀。
香港僵尸电影有四个奠基人,作者黄鹰,编剧黄炳耀,演员林正英,导演刘观伟,其中前三位都已去世。如今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大行其道,令人唏嘘,也许,僵尸类的电影随他们来,也随他们去。
轻松的周末,闲来无事,便开始刷电影。在网页上浏览时,看到网页上的推荐的一部僵尸电影,名叫《新僵尸先生2》,宣传封面人物造型是钱小豪,也许是想找点刺激,也许是心中的那点情怀作祟,我跟老公不约而同的想看一下。看的结果就是,很失望,耐着性子看到了一半,我们两个昏昏欲睡,不约而同的打起来哈欠,很没劲。
导演刘观伟到这部片子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缅怀故人,也许是为重现僵尸片的辉煌,但整个片子看下来,感觉只有钱小豪(原秋生的 扮演者)在很认真很努力的演。整个片子都在刻意的模仿,拿原有的素材进行拼贴,即使制作上有些进步,僵尸片该有的恐怖紧张气氛太少,剧情薄,故事的悬念的设定有些刻意,演员的表现力很差,两个徒弟装傻扮笨的痕迹太重了。
有人说,导演刘观伟的水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刘观伟当年的专长是摄影,其恐怖片的素材是源自他的一个当道士的叔父。僵尸电影的骨架人物是作者黄鹰,他写了很多神怪小说,其中就有僵尸先生和天蚕变,同时他也参与了几部僵尸电影的制作。
制作好的电影需要好的编剧,金牌编剧黄炳耀,和黄鹰的关系很好,受黄鹰的影响他写了很多部经典的恐怖电影,如《人吓人》《僵尸家族》《猛鬼学堂》等。
一部好的电影必须用最合适最特型的演员,僵尸电影的经典代表人物就是林正英先生。林正英先生前期做的是龙虎武师,科班出身,当年为了电影的拍摄,亲自去道馆体验了一个月的道士生活。所以在道士这个形象的动作设计上有板有眼,铿锵有力。林正英的和几个好朋友对其动作设计又很大的指导。其中有陈会毅,袁和平,洪金宝等,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特技就是电影唯一的补助品。例如袁家班拍的天师四部曲研究出很多曾经走江湖的魔术和障眼法,为电影增添了很多光彩,作为特型演员林正英先生,是唯一一个一直坚持把它发扬光大的演员。《新僵尸先生2》在特效之中上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特效只能作为加分项,很显然这种小成本的电视剧电影请不起大牌的武术指导,所以打斗动作的设计也没有太大的看点。
遗憾的是,在香港畸形的电影市场,没有培育出更多的人才,这一类型的演员严重断层,在新僵尸2里面,钱小豪扮演的道长,是在演林正英,不是在一个茅山道士。林正英的严肃专业和徒弟的搞怪业余搭配相得益彰,以往林正英的笑点都是冷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而在这部片子里,只让人感到了生搬硬套的刻意。
香港前身是广东沿海的小渔村,原住民从事着传统社会中风险最高的职业——捕鱼。被英国接管后,香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为转口贸易航运中心,商人成为社会主要阶层,商业和渔业这两大“不稳定”的职业都使迷信在香港的土地上得以延续。20世纪下半叶,香港逐渐演变为全球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但由于它的经济结构主题始终是金融服务业,缺少足够的实体经济支撑,因此香港经济极不稳定。居民生活受之影响,导致香港人安全感缺失。
僵尸、鬼王类的主题电影,多多少少涉及到了很多迷信的说法,在香港靠此吃饭总要多烧香,有很多描绘地狱工作的工作者,总是出奇的倒霉,这也使此类的电影成为了一个高门槛。
有人说“糯米黄符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新僵尸2的种种情节设计,与前林正英版的僵尸先生如出一致,怀念也好,抄袭也罢,情怀可以用来当噱头,但是不能拿来当大头,观众的口味是挑剔的,他们想看的是有创新有内容的新僵尸片,而不是一步东拼西凑的翻拍的老电影。
僵尸片的振兴之路,还要走很长,光靠一个老导演,老戏骨,力量还不够,电影制作要怀有敬畏之心,观众才能感受到一部走心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