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在老同学的朋友圈了看到一张年代久远的照片,那是我同学英子的妈妈,看到这张照片顿时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
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的条件稍微好一点了。我妈妈用那时几分钱一斤的茶叶采摘换回来的钱,为我们几姊妹做新衣裳。
于是每年的初秋,我家里就会看到一个裁缝,穿着半跟的高跟鞋,踩着踏板,摇着机头上的滚轮,在缝纫机前为我们裁衣量裤。她个头不高,但是很年轻,很漂亮,打扮也很时髦。这个裁缝也就是英子的妈妈,姓陈,我叫她陈阿姨。
陈阿姨离我家不远,大概2离路的样子。每当要到为我们家做衣服的时候,我父亲就起了一个早床,拿着一根扁担,两头挑上箩筐去接陈阿姨去了。扁担和箩筐是用来装缝纫机架子和缝纫机机头的。等到陈阿姨到我家的时候,我们家的早饭还没有熟。于是她便把缝纫机架子和机头安装好。把所需的缝衣服的底线用线圈卷起来,备用。把裁衣服的案板摆好,只等把布料拿出来就开始开动了。
等陈阿姨吃过早饭,哥哥,我和妹妹,都整整齐齐的排在那里,等着给我们量尺寸。那时候我弟弟还没有出生,哥哥是老大,他先量,再量我的和妹妹的。做衣服的时候也是一样,按大小排序做,每人一身新衣服。衣服的颜色一个样,都是做罩衣穿的蓝色劳动布或者灰色的咔叽布。但是我和妹妹却是享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那就是一身连衣裙。那时候流行黄间白色的格子布,我妈妈就在买布的时候下狠手帮我和妹妹每人多买了一点格子布。等到裁缝来了,再拿出来跟陈阿姨说:“你按照现在流行的样式给她们一人做一件吧!”陈阿姨说:“现在最流行裙子,要不给她们做一身连衣裙?”
到了第三天,两件样式新颖,时髦的连衣裙就穿到了我们两姊妹的身上。陈阿姨的手艺也真是好,做出来的裙子一点都不比街上人差。个个都说我们穿着好看。我们高兴的唱呀,跳呀,比过年还要高兴。
虽然我们村里偶尔也有别的裁缝来这里“抢”陈阿姨的生意,但是村子里面的人个个都信任她的手艺。她每天也都在外面从早到晚噼啪噼啪的踩着缝纫机。以至于我们村后来再也没有别的裁缝来过。直到手工衣服慢慢淘汰;时髦衣服的不断更新;裁缝也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帮别人做衣服的日子也一去不返。
如今看到这张照片,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仿佛又看到了陈阿姨在我家的台阶上,端坐在缝纫机前,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