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地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挽他。”《背影》里边的这段文字,是全文的制高点。
一个文人,把一件让我们感到稀松平常的事情,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卷、永远受人们的瞻仰 。一个平凡的片段,也是全文的制高点。也正在这个时候,作者朱自清的一个态度的转变。他好像在这一时之间长大了。他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感到非常地感动,非常地心酸。
第一句“爸爸,你走吧”。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觉得想离开父母的束缚,不想让父母继续管自己。当自己年纪大了之后,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作为父亲,当他听到儿子这样说,他肯定能感受得到,但他并不介意。父亲的话相对来说,就比较宽容:“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感觉是一种命令,父亲感觉孩子还没有长大,让他不要跑来跑去。
接着就是作者朱自清的一段白描。“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父子的一个争执,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月台”就是古时望月之台。火车站的月台,肯定比轨道要高出一截。月台跟火车站又有一种相通的隐喻。就是说月台观月的时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台在古人的心里面,就是一个伤春悲秋的地方,是悲欢离合的地方。送站也是一样,叫“人生自古伤别离”。反映出一个别离的一种惆怅,以及相互之间的离别,都是月台。
下面是全文的制高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背影”是点题的。全文那么长,他提到背影的地方不多。
文章题目为啥要叫“背影”呢?因为触发他感动的,就是父亲的背影。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无数次的看到长辈的背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都是泪眼模糊,不让对方看到。这种白描的手段,就是一颗白菜,一碗清汤。和《海燕》的写作手法完全不一样。这种白描的手法,我们读起来是拉着它走,而那些浓烈的、华丽的文章,是推着我们走。
最后一段文字不多,它不仅仅是一个尾声,人物对话更感人。画龙点睛之处,在于这两句:“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们今天被各种娱乐所包围,当我们重温经典的时候,这种白描的文字,我们去感受他,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父爱如山”这四个字的意义。父亲的话总是欲言又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西方人说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中国父亲表达爱的一种特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