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潇凌,女,70年代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开始小说创作。国家一级作家。
《温凉的时光刀》发表于人民文学2017年9月刊,是一篇中篇小说,约两万字。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北京金融街工作的田原刚刚在公司站稳脚跟,在一个工作日的早上接到父亲通知奶奶去世的电话,不顾父亲的劝诫和工作狂老板章鱼的阻挠,“嗯,去老家!让章鱼见鬼去吧,他要去看奶奶!”毅然旷班回老家参加奶奶葬礼的故事。在回老家的途中,田原回顾了奶奶的一生——一个百岁老人历经的世间冷暖。与读者所预想中的不同,田原的这次回家始终没有出现在亲人面前。只是在远处遥望着奶奶的葬礼,在老家的小山坡上,他回想了小时候被奶奶抚养长大的点滴,奶奶所讲的“妖精”故事,奶奶告诉他的野草和溪水的俗语,他藏在树下看父亲以及叔伯们如何安葬奶奶,在奶奶坟前躺了一夜的他回到北京,却又接到章鱼老板癌症晚期的噩耗。
一、形象的塑造与人性的批判
本文通过对奶奶形象的塑造和众多儿孙、儿媳丑态的描写揭露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性。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相反的是“亲仍在而子已欲不养”。人人追求长寿,可若是活得太久了,便会成为一种“拖累”,一种“不详”。在当今的物欲社会中,老人的无私与儿女的自私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文中写到当奶奶再也干不动活了,失去了价值之后,她便成了儿女的累赘,他们把奶奶当做“仇人”,等待着或者更甚是盼望着她的死亡,而奶奶顽强地熬过一个个寒冬之后竟成为别人对这个家族的笑柄。他们把家族的一切不幸归结于奶奶的罪恶。作者将“人性”放置在如此具体的社会现象中考察,面对“奶奶”,所有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逃避着属于自己的责任,似是在写一家人的人性之至,却更大程度地反映了物欲社会下社会道德的缺失。
奶奶及其子女形象的塑造在本文中占据很大的篇幅,也正是本文的“力道”所在。“奶奶活了一百零一岁,问起长寿的秘诀,她说:脸皮要厚。还有,把眼泪当糖吃。”这话似乎很贴切地概括了奶奶的一生。在奶奶漫长的百年生涯中,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女、三次丧子,以及两次丧孙,而只有她一直赖着不肯死。奶奶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应该是和爷爷结婚之后,奶奶生活了一辈子的家是年轻的奶奶和爷爷一起盖的,可是五十岁时,爷爷便咽了气,村里人在爷爷烟气的屋子旁边看到了被雌螳螂一点点啃食的雄螳螂。后来,奶奶在巧合之下又有了第二任丈夫,可是好景不长,猎人走火自杀了,讽刺的是,来帮忙的村人并没有看见螳螂回去后却都说听见了公螳螂哭泣的声音。即便如此,奶奶不仅把八个孩子养育成人,还为他们照看孩子。孩子都成家立业了,奶奶的磨难却远远没有结束。“仙人”的到来可以说是奶奶苦难的真正开端了,仙人信神信鬼不信人,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仙人”的孩子、村里人口中的好女儿离家出走了,惟一的儿子得了重病去世了,“仙人”又将这一切归结于奶奶这个“罪人”,“就是那个罪人,活了那么久,把孙子的命抢来了活了,把女儿的命也抢来活了”这样的言论让整个家族人心惶惶,奶奶自觉惭愧,她便腆着脸挨家去帮忙干活,力争家家平等,就这样奶奶又丢了五个手指头。再后来,奶奶没有劳动能力了,窝在小屋的炕头上,大家轮流照顾,想起来就去给她仍点儿吃的,想不起来就算了。奶奶就是这样成为了他们家族的拖累,因为红白喜事一起办晦气的习俗,孙子康平的婚事一拖再拖,可是终究没有熬过奶奶,这更引来儿女的不满。唯一一个孝顺的儿子,也就是田原的爸爸,把奶奶接到家里照顾,可是奶奶似乎很不懂事,给她吃鸡蛋吃大虾,她还惦记着那些不孝的儿女,气的田园爸妈生了两场病。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她爬出了屋门,用留给田原的花生糖哄骗村里的傻子将自己吊在树上,“她轻飘得像一片羽毛,在阳光下飞来飞去”。
文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看起来很极端。奶奶是一个“把眼泪当糖吃”的农村妇女,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年轻时养儿育女。人老后以顽强的的生命力忍受儿女们的百般虐待,顽强地度过自己的百年时光。以“仙人”为代表的“坏人”形象似乎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将所有的罪过怪罪于奶奶、榨干奶奶所有的价值:“村里几个儿媳妇也熬不下去了,把奶奶屋里的瓶瓶罐罐都搬空了,恨不得把墙皮刮两层搬回家去”。为数不多的好人形象——田原的父亲,却是一股“驴脾气”。奶奶的形象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其他人的自私自利。奶奶死了,人性的丑恶并没有停止,几个儿子无休止地讨论殡葬费用均摊的一幕让田园不忍直视。利益之下人性的丑恶在这一刻揭露的淋漓尽致。
还有工作狂老板章鱼的形象也是值得一提的,作者塑造的章鱼是一个为了事业基本不睡、基本没人味儿的小个子男人。他说:“我必须对自己狠啊,这个世界才能对我笑”“我没爹可拼,只能拼命。”直到得知自己患癌的最后一刻,章鱼还在坚持回去工作。也许章鱼就是那只网子中的凤吧,他明明可以一低头就可以离开,却非要固执地往上飞,于是永远被网住了,不能挣脱。章鱼的形象是具有一定的悲剧性的,但这难道不是真切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下人们的状态吗?
诗意的语言和绝妙的意象描写
除去对道德的批判和人性丑恶的揭露,这篇文章也不乏温情的部分。在田原的叙事线上,不仅仅是对奶奶一生的回顾和他的葬礼,还多次将视角从奶奶的葬礼转换到了故乡的山川河流。其中诗意的语言和意象描写同样精彩。
田原坐在奶奶门前的小山上,看到了奶奶口中的“佛头花”——斩断了还能长出来,生生灭灭,永不止息。生命的顽强与不息在“鸡树条荚蒾”这种植物上算是表现的透彻了。还有“鸡头精”这个普通的植物也在田原的童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奶奶用“黄精”的故事使孩子们热火朝天地抢吃“妖精饭”。还有“凤”和“凰”的故事,奶奶将他考上北京大学归结于山鸡汤的功劳:“她理直气壮地说:不吃山鸡,他的腿怎么能跑那么远,他脑袋怎么能那么灵光!”读来令人感觉温馨又好笑。也许正是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成为了奶奶强大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同时,“凤”这一意象与章鱼的故事也是相呼应的,被捕的凤明明一低头就可以生还,但它不肯低头,被自己坚持向上的心害死了,章鱼老板也是这样的,当他病重时,早该去医院检查,但他不想停止向上,于是永远无法挣脱了。
奶奶门前的小山坡上,一草一木都足以令作者对奶奶回忆许久,一捧清水、一颗葳蕤都是奶奶向他讲述的故事。山坡上弥漫着丁香的芬芳,“有蜜蜂在忙着采蜜,边干活边嗡嗡地向田原发着牢骚,抱怨自己天生的劳碌命”。就连山风吹过都带着奶奶的气息,躺在山坡上,他仿佛听见了奶奶的低语。摘下一些干瘪的果实,他又感受到:“在没有开始亦没有尽头的时光中,生命细碎的悲欢从不曾停止”。这样夸张和拟人化的描写充分调动了读者感官,仿佛身临其境,诗化的语言又令文章充满诗意。
本文作者除了对道德的批判和多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以及语言意象描写颇为精彩,还运用了第三人称叙事的方法,一方面更为客观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这里不多做阐释。
《温凉的时光刀》作为中篇小说而言,对道德的批判入木三分;对人物的刻画深入人心;自然的意象和绝妙的语言同时又冲淡了小说沉重如铅的道德主题;充分显示出小说道德批判与浪漫情怀兼具的弹性张力。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写到:“他微微合上眼睛,静听着时光之刀逼近。”虽然他想到了人老了会被嫌弃,被冷落,可那又怎样,他依然将自己的孩子视若珍宝。作者也曾在创作谈中说:“人类宿命隐藏在此:生而为人,获而一无所获!”令人感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