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这句只能同意前半句,后生可畏。后面的,真的不信。人的成长是一生之久,而且很多人在晚年还创造了辉煌成就。给孩子看的书,我一直推荐大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是晚年开始写作的。文风朴实,但是笔触细腻,再现了美国西进的壮阔场景。今年还看过一本卓别林的传记,一看作者,居然是罗兰的女儿。不仅自己是作家,还是作家的母亲,真的难得。估计孔子如此说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比如那时人均寿命就很低,四十、五十已经很老了。而且社会空间也不大,反转、逆袭都挺难,所以能在那时认识到后生可畏已经很不容易。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名字:任正非。喜欢那些越来越有智慧、斗志和生机的人。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自己即是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典范,至于是不是可畏,倒不重要。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个著名的侍坐篇,是选入教材的,估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小时候家里有一本书《曹雪芹》,现在想来是很杜撰的,但是其中有一篇特好玩儿的关于这篇侍坐的阐发,历经多年不忘女儿小时候也告诉过女儿,有点武功代代相传的意思这篇阐释如下:
“点,点,你干啥?我在这儿弹琵琶。砰地一声来站起,我可不与你仨比。比不比,各说各的理。三月里,三月三,各人穿件蓝布衫。也有大,也有小,跳到河里洗个澡。洗了澡,乘了凉,回头唱个《山坡羊》。老师听了哈哈喜,满屋子学生不如你。”
本来这篇的场景就生动,这个歪阐发更生动无比,是以我们俩都很喜欢。
书归正传,看这个氛围多令人向往:老师和学生在聊天,开头就很宽的话题,别人知你了,你怎样呢?这里不去点评同学们的回答了,其实是两种,入世的,要去改造世界;还有一种,是享受生活的。最近有一篇文章好像传播很广,说妈妈送了孩子上藤校,孩子要去西非做义工4个月,由此引发了妈妈的感慨,又传颂了美式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云云。其实,美式教育有好,给人改变社会、提升他人生活的情怀。但是从来没有唯一正确。享受现世,享受每一日亦是极高智慧。能从各种崇高或者奋斗中抬起头来,看清人生的样子,知道怎样延这每日的时光,在现在的我看来,比跑去西非对人生的贡献更大。甘地,曼德拉,能靠改变自身来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人,更伟大。试想,如果世界上都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岂不是已经消灭了杀戮和不公呢?
这么长的一篇通篇录下来,就是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状态和点,可以让人思考,可以用来穿越现世的很多看似真理的迷雾,知道整日投入的,到底是怎样一场追逐。生命是火,是用来真正发光和照亮的,而不是火底的薪柴。然否?
13、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原来读《论语》,一直以为子路是个不受孔子待见的学生。现在不再这样认为了。我们其实都有一些这样亲近的人,在跟前我们会时不时地敲打他一下,但是内心里,其实跟他很亲。人与人关系深湛的形式真的有很多种。孙悟空很强,很能干,但是唐僧岂不是更偏袒八戒一些。说到底,得到的爱的多少倒并不与我们自身的优秀成正比,与其相信尽善尽美的神话,不如相信爱本身。
有些跑题这篇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朋友之间,是可以切切偲偲的,兄弟,只要怡怡。兄友弟恭,这是兄弟关系的着眼点。没有说兄弟之间有互相指正的义务。现在独生子女多,未见得这条的珍贵。估计经过大家庭的,才知道这一条的况味。家里并不是讲真理的地方,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4、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两段放在一起,大节与小义,说得很清楚。文化不同真的很有意思。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是发生在古希腊的,可能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管仲没有自杀和后续干了啥。他们的着眼点可能在召忽身上。古希腊的生死观真的很旷达,如果主人公看清并认可了自己的命运,就会勇敢赴死,至于别人咋想咋做,根本不在话下。至于管仲,人也会很正常地认为这人的命运本来就是去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海伦在中国几乎是必死的,他的丈夫根本不可能把她再带回希腊。如果是在美国,就更简单,boss死了,重新找一份工作无可厚非。工作做得挺好,就是职场励志故事。放在我们的文化里,就很纠结:这人没死到底对不对?这问题问得我自己好累。《论语》里不同弟子问同一问题的场景有几处,但不多。这个问题重复、连续问,可见真的让人很困扰。还好孔子说,没啥,让百姓受益总比不明不白死了好吧。否则这语录后世成为治世的药方,这种情况下要求人必须死节,不知道少了多少精彩的人生。顺带跑下题,留学的利弊讨论很多了,我倒觉得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是留学中非常好的部分。不必刻意,但是这些点存在那里,总有一天会呈现出来,让自己面临选择和决策的时候多很多思考的点,而不是做一个偏狭的人。格局小了,知识很多,也是枉然。孔子说:君子不器。然。
15、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个后半句流传太广,以至于前半句早被淹没了。关于“优”的解法不同,但不管怎样解,也是说做官的要读书,读书到某种状态去做官。(有人认为“优”是好,有人认为“优”是有余力)总之,书是要读的。自己是爱读书但一无所成的人,所以自然不必仕。但是积年读下来,深觉读书即使一无功用,不能仕,没有禄,不得谷,也还是要读书。因为读书指向极大的快乐,同时还有内心的成长。至于仕而学还是学而仕倒真的不那么重要。
周作人曾经谈到他重读《论语》的感受。他们开蒙时应该就是这类书吧,所以这些字句就如同印刻在脑子里一样。可是重新看的时候,忽然觉得熟悉的字句后仿佛是别样的意思,而且似乎有不确定之感。我之所以记下来,除了女儿的缘故,也想等以后重看的时候,翻翻现在的笔记,看看那时和现在的距离。看书真的是太有意思的事儿。昨天朋友聊天儿,说起怕幼子跟别人比,会有压力,就告诉孩子说,人要和自己比,不能和别人比。小家伙很认真考虑后,跑来找妈妈,说:“妈妈,人都是和别人比的,和自己到底怎么比呢?”还真是没法儿说,实在要说,看书算是自己跟自己比的例子吧。
这几天玩命儿想把这个笔记写完,也是疯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记下来。人但凡有心心念念想做的事儿,都有特殊的指向。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