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前的一个周末,我们去了平度天柱山。这是第二次前来,上一次大约是10年以前。
天柱山的摩崖石刻是《郑文公碑》上碑,下碑是在莱州的云峰山。两碑内容相同,是郑道昭在此地做官期间先后书写,所谓“上游天柱,下息云峰”也。莱州的云峰、大基也去过,云峰石刻就不比天柱摩崖,有几块碑还可以触摸得到,就全部在玻璃罩子里,只能远观了。
《郑文公碑》系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公元511年(永平四年)为其父郑羲所立。其内容记述郑羲生平事迹,文多谀词且有失实。但其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自清代中叶以来即为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所推重。
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同是摩崖山书,风格相似,可谓南北双星。清人龚自珍诗云:“欲与此铭(指《瘗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天柱山在平度大泽山山脉,周围丘陵平原,突兀出现“一柱擎天”,名曰天柱山。山不高,280米,可是比较陡峭。山上酸枣正红,摘了几粒吃了,酸甜可口。上得中间碑亭,正是存放《郑文公碑》专门修建的亭子,正在碑亭间驻足欣赏,上来一群人,原来是某书法老师带领一班成年学生一路讲解,老师指点挥斥,上讲天文下讲地理,把碑刻的前世今生、来源变迁、点画揖让、左右穿插避让、摩崖书法特点,从字法到笔法、章法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流畅自然,显见得不是第一次讲解。天柱山一共四块地方,我就跟着蹭了一路听讲,对于多年不写字的略有书法基础的我,真是大开眼界,收获匪浅。
第一块碑就是《郑文公碑》正碑,刻在巨石上的石刻,被谨慎地用铁柱包围起来,所幸还没有象云峰山用玻璃罩起来,只是距离甚远,不能够触摸得到。巨石朝我倾斜得厉害,似乎快要顷塌,先生围着碑仔细看了一圈,发现巨石原来是附着在山体上,可能原本就有点倾斜,随着时间的迁移,巨石不断地开裂,终于在1500年后的今天,快要和山体脱离仰面跌倒了,形成一个30度左右的夹角,被用木框、铁器固定着,尽量保护和延缓它跌倒的速度。
第二块碑--“上游天柱下息云峰”:由此上山,爬上一个陡坡,老师称之为“秋千口”,两山之间夹角的空隙,形成一个天然的打秋千的地方。这是一个四面透风的山洞,一侧的崖壁上书有几字,“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字体疏荡,笔画遒劲,由于崖壁处的位置,被天然保护得极好,笔画清晰,并且可以触摸得到,感受到千年以前古人的笔意。老师逐字逐字地给我们讲解,上下左右的点画关系、方笔圆笔的异同,章法的天然得趣等。学生们不断频频点头,思考,有一学生提出这应该是游完云峰回来后题的,老师说可能是的,不过也不一定。也可能是计划和打算。
老师说自己在天柱山文管所工作过10年,天柱山碑刻在国内知名度低,非书法专业人士不知道。却经常有日本友人前来参观,据说有一日本老太太,到得“上游天柱下息云峰”崖壁刻石前,纳头便拜,叩头不止,仰慕之情令人感动。老师说日本人熟习中国文化,打小练的书法便是”郑文公碑“上的字体,因此得见真容激动叩拜。这一说法我相信是真实的,我去西安碑林,得见颜真卿《颜勤礼碑》,当亲见深印入脑海的字体浮于眼前,写了几百遍的”土门“二字,激动地也是泪湿眼框,不能自己。国内地方毕竟可以有机会再去,白发的日本老太太,毕生可能再无机会得睹异国书法碑刻真容,何况亲手触摸的感觉呢?
第三块碑--“此天柱之山”:在上山转角处,崖壁上刻”此天柱之山“5字。虽然字体已经漫患不清,虽然仅仅五个字,却也如”上游天柱下息云峰”一样,点画的转折揖让,摩崖的章法布白,老师讲解得清楚仔细,这种的访碑式的书法教学,比起在书法课堂里的教学,真是鲜明生动,活泼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第四块碑--《东堪石室铭》:在接近山顶的地方,天然形成一个巨大的石室,因此名“石室铭”,一路上老师经常感叹,说现在咱们有这么好的石阶走着都嫌累,1500年前的郑道昭,那时什么条件,是边打桩架起木梯来边艰难攀援,更何况还要“书丹上石”呢,又跟我们讲说如何把小字刻到山崖上去,涨知识了。领着大家通读了一遍“石室铭”,这让我想起鹅湖书院的讲解员叶师傅,也是带领我们逐字逐字读完整,然后逐字讲解。通篇读完整的好处是当时可能并记不住多少,可是回来后有了查资料的兴趣。铭文如下:
天柱山上东堪石室铭,魏秘书监司州大中正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荥阳郑道昭作其辞曰:
孤峰秀峙,高冠霄星。实曰天柱,镇带莱城。悬崖万仞,峻极霞亭。接日开月,丽景流精。朝晖岩室,夕曜松清。九仙仪彩,余用栖形。龙游凤集,斯处斯宁。渊绵言想,照烛空溟。道畅时乘,业光幽明。云门烟石,登之长生
书文俱妙。
这种生动的书法课堂,既有趣又很有意义,老师虽是我“一日之师”,吸收的知识与文化力量却是可堪回味良久。
不知为何图片传不上来。先发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