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录了一些诸侯国的灭亡,春秋一般是不记的。最初,“有神降于有莘氏,有莘氏悉听决之”,某某曰“神者,纯善者也,有莘氏悉听决之,有莘氏必亡”,“后有莘氏果亡”。有莘氏有点像战国时期的燕王子之,在已经进入列国兼并的时代,子之想学尧舜禅让,差点酿成亡国巨祸,有莘氏的灭亡也是让人暇想的。
春秋记朦瞍国亡,朦膄是最后一个戎狄人的国家,民族之间倾轧也开始了。周人提出了“中国”的政治概念,大致是指具有城邦文明的国家,这还不提及殷周世系的差异,殷民族是被视为“东夷人”的,非“中国”的概念。邾子朝鲁侯,鲁侯不礼,“鄙邾蛮夷也,是以不礼”,这是左传对孔子的“春秋笔法”大加注释的地方。
齐桓公尚未会盟称伯时,胡与周人盟,已经感觉到了兼并的形势,后郑武公取胡,记在《韩非子》里,春秋左传皆不语。楚武王趁东夷人皆怨郑时,伐郑复封胡国,史学家皆以为有两个胡国,应当是同一个胡国,从此促成了楚的江汉霸主地位。胡也是东夷,考据胡城在阜阳,宋郑交界之处,国力尚可观,兵车五百乘助楚。
殷商灭亡之后,周人分治殷民,封殖诸侯,原先殷所封国逐次灭亡,春秋左传也未详记。秦楚都是殷人后裔,没有正式编制待遇,凭借军政兼并而崛起。晋国与戎人盟:“尔四岳之后也”。四岳的后代是戎狄人,语言风俗不与中国同,在晋国得了一块贫瘠土地,似乎是以打造战车为主要谋生手段。
赵氏以造父为周穆王御平定徐偃王,得封赵城。后来为晋文公舅追随有功,赵氏便主掌晋国政事,几乎为六卿之首。赵盾避邯郸午之乱遁走卫国,孔子书云“赵盾弑其君”。赵盾这个首相顶了这个黑锅,为后来“赵氏孤儿”,几乎族灭的惨剧埋下了祸患。初,“赵文子似偷,赵文子曰人生孰能无偷”,某某曰“礼为义经,赵氏其殆矣”,赵文子似乎就已经为赵氏危亡种下了祸根。
中国与夷狄的争辨自齐桓“尊王攘夷”开始,老聃追随王子朝叛乱十余年,后来都不知去向,子朝本是翟女所生,看来他们对这“种族优越论”并不是很感兴趣。吴楚争霸时动用的兵力似是春秋时代最大规模,而越王强大时三万便横行中国,看来所谓“春秋义战”规模不过如此,大家都在发展城市化的新文明,不是战国时灭绝性的战争。自此春秋时代落幕,《东周列国志》这类小说写得更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