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大概25岁的时候,意气风发写下的作品。
诗题“望岳”告诉读者两个重点:一是强调“望”,不是登山爬山;二是强调东岳泰山是五岳之尊。如果说“望泰山”,就没有崇高、伟大的东岳气势了。
杜甫是一个特别会写诗作文的人。他很会扣题,句句都扣题。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这首诗:
“岱宗夫如何”:“岱宗”是对泰山的尊称。“岱”和“宗”都有宗长、长者的意思,两个字放在一起,是说泰山是万物之开始,五岳之尊长。这是对泰山的至高赞美。
“齐鲁青未了”:这是最大视野的观察,也就是最大的“望”。泰山的山色,绵延到齐,绵延到鲁,在很远之处仍能看到它郁郁青青的山色!泰山的北边是齐国的故地,南边是鲁国的故地。现在山东省就分成这两个以泰山为界的主要区域,无论是山南还是山北,都是“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造化”就是大自然能够创生万物,可造可化。它把“神秀”之气都“钟”在这儿。“钟”本义是酒钟,现在也会写成“酒盅”,是一种盛酒的容器,可以把酒聚集起来,因此“钟”有聚集的意思。有句话说我很钟情于你,中意于你,就是说把我的情意都聚集在你身上。杜甫说,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的神奇秀美之气,都聚集在了泰山,就叫“造化钟神秀”。
如果说“造化钟神秀”写得比较虚,“阴阳割昏晓”则写得很实。“阴阳”呼应着“造化”,形成了对偶关系。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面。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泰山高耸入云,能够遮蔽阳光,造成山南、山北的明暗不同。如果是一个小土山,阳光照过来就全照亮了,照不过来就全部很昏暗。但是泰山太高了,同一座山中,这边太阳已经照到了,那边还黑着呢。“割昏晓”的“割”,就是分割、划分的意思。泰山的巅峰,就像一道分割线,把天地分成了阴阳、明暗两部分。
所以很多游人一定要去泰山山顶看日出,当日出的时候,泰山的明暗对比最为明显。东边的山峰已是红光普照,而西边的山峰还披着月色星光。大家都想去感受此种阴阳分割、明暗分明的气象。王维的《终南山》也写了类似的自然现象,即“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也是高山,它是秦岭的一条支脉。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视野在这两句变小了,仿佛他站在山顶,切身感受着山间的变化。
“荡胸生曾云”:我们倒转一下语序,可能更好理解,就是“曾云生荡胸”。诗人看见一层一层的云生出来了,让他的心灵产生了动荡。大家注意“曾”字,与“层”通用。还要注意“荡”字,非常绝妙,既是写云在那里飘来荡去,同时又写这些云影响了诗人的心胸。他要强调自己的感受,所以把“荡胸”放在前面。
“决眦入归鸟”:“决眦”就是睁裂眼眶,形容眼睛睁得特别大,特别使劲。只有全神贯注、极目远眺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感受。杜甫极目远眺,目送归鸟入了林间。
岑参有首诗说“鸟向望中灭”,望着望着,一直到实在望不见了才罢休。杜甫这里极力形容自己双目圆睁在捕捉远处的风景,看着归鸟一点一点变小,直到最后消失不见。
杜甫在想象中,对泰山进行了航拍、俯视、近观泰山的方方面面,近的、远的、大的、小的风景,都看完了。看完之后他提出一个愿望:我将来一定要“凌绝顶”,就是登上泰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孟子有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都在脚底下了;登上泰山之后,天下的山都在脚底下了。杜甫借鉴了孟子的话,改写成了“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也呼应着诗题。因为“望岳”,望的是五岳之尊。
你看杜甫是多么会写作文诗啊!题目叫“望岳”,于是处处扣题,句句写“望”。“望”泰山作为五岳之尊的气象,它是多么博大、崇高、美妙!
—— 《课本里的古诗词》阅读笔记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