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夫妻百事哀”,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描述两口子贫穷所造成的生活艰难的句子。这句话,如果是贫困交加的夫妻描述自身,还是别人对着贫困交加的夫妻说,其实都总是怪怪的。
如果是对自我状况的叹息,描述自己的无奈,似乎并不是那么恰当。虽然日子苦一些,但无论如何,说这句话都是非常丧气的,很容易让自己意志消沉;如果说是找借口掩饰自己的无能,似乎也没有多少必要;如果说意思是指责对方无法与自己共患难,这似乎也说不过去。
而对于第三方来说这个事,对因生活艰难而争吵闹矛盾的夫妻,这样一句话,看似是对这对夫妻的体谅与怜悯,但话一出口,看起来又像是火上浇油,似乎巴不得他们离婚,都去找一个不贫贱的人,组成不贫贱的夫妻。
所谓劝和不劝离,既然劝和者过去,自然是希望劝和;又或者,是对处于贫困状态的夫妻的宽慰与怜恤。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意思,这句实际上是火上浇油。没有钱的夫妻,什么事情都是很悲凉哀伤的,这就不是体谅与怜恤,也起不到宽慰的作用,而是近乎嘲讽与刺激了。
所以,每当看见有人用这句话来劝慰,每次都觉得说不出的别扭,说这句话的人,却似乎丝毫没有感觉到尴尬,而听这话的人,也没有任何恼怒的意思。
当然,后来我终于知道,原来“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一句,其实本意并不是用来描述一对没有多少家财的夫妻生活艰难。这一句,本来其实是深情的缅怀亡妻之作。意思是,当初贫贱时患难与共的妻子,当自己有钱了,日子好过了,穿金戴银,家财万贯,而妻子早已亡故,每当思念亡妻,无论什么事,都觉得无尽的悲哀。
这是元稹的《谴悲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敢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在他亡妻仙逝后,个人境遇逐渐改善,但是从来就没有淡忘对她的追忆与情思。反而是日子越好过,年岁越大,却越是会想起亡妻,感情愈加浓烈,也愈加悲伤。写这首诗之前,他回忆起妻子还健在的时候,两人曾经开玩笑似地安排后事,这是很多年轻夫妻,似乎都会互相探讨的问题。但元稹没有想到,玩笑居然成真,妻子那么快就离他远去,每当想起那时节,再看看现在居然都成真了,就忍不住悲痛。
人已不在,环顾四周,妻子的旧衣,已经都捐出去了,针线盒还在,但不敢打开,怕打开后睹物思人,更加悲伤。想着与妻子的旧情,居然就连家里的奴仆婢女,也情不自禁地怜惜,就好像在他的潜意识中,如果妻子活到这个时候,她应该会对家里的奴仆婢女很好,对奴仆婢女的怜惜,其实是她潜意识地希望妻子现在还活着,他是替他妻子怜惜奴仆婢女。而且,他还多少次,梦到妻子没有钱用了,梦醒惊起,急吼吼地要送钱给妻子,却发现原来自己都不知道送到哪里去。
悲伤过后,元稹试图说服自己,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说服自己,无法让自己淡忘亡妻。因为,在他贫贱境遇与他成亲的妻子,大好青春,都是与他度过的,浓情蜜意,丝毫不计较。但是,她却没有命享受元稹现在富裕的日子,只要一想到这里,无论什么理由,都无法抑制住他内心的悲痛,看什么都很悲哀,百花无色,人生黯然。
这样一首谴怀诗,这样一首深情厚意的追忆诗,本来并不是说没有钱的夫妻很悲哀,而是因为没有钱而感情更加浓烈,就算是阴阳两隔,都依然情深义重。而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一首时隔的压轴句,居然被庸俗到描述成没有钱的夫妻很悲哀,而且还莫名其妙地乱用,这或许就是文化断层后,造成的文化没落。我们连人性里描述最真挚感情的句子,都无法理解。
实际上,还是那句话,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排挤、倾轧,所造成的对困境的错误评估,从而消磨了意志,处处都以他人的意见为准,处处都怕被人看不起,从而越陷越深。
贫穷有什么可怕的?有手有脚,总是会有口饭吃。只要努力,就算是达不到富贵荣华,也不担心温饱。只要努力,不说出人头地,至少可以让家人过得舒服。冷暖自知,这就够了。没有必要“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适当的争强好胜,其实没有坏事。而凡事都要与别人比,则一定万劫不复。
我们这个社会,缺的不是财富,缺的是健全的精神状态与人格。金钱,已经将社会异化到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文/醉长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