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巴斯德,1822年12月出生于法国汝拉省的多尔城。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以制革为业,家庭条件并不富裕。
巴斯德9岁进入小学读书,21岁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斯德偶尔听了一次著名化学家杜马教授的课程,心中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8年,他通过研究酒石酸(存在于葡萄汁及其他浆果汁中,在偏光镜下有向右旋转的性质)发现,酒石酸和消旋酸(酒石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化学成分及结构相同,但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从而在化学界第一个提出分子不对称理论,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巴斯德因此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良福德奖章。
1857年,巴斯德担任巴黎师范学校的教务长。在此期间,他对实验室里的生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终证明了发酵是微生物活动的结果。通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只要使用适当的温度,就可控制酵母菌的繁殖,而又不使牛乳变质。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运用这种方法,巴斯德解决了当时葡萄酒变质的问题,解决了困扰酿酒工业多年的难题。这一方法不但沿用至今,同时也使人类从此意识到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865年,欧洲流行着一种极为恐怖的蚕病。巴斯德受法国政府所托,来到法国南部研究蚕病问题。通过研究,他终于在病蚕身上找到了一种椭圆形的棕色微粒。经过数百次的观察,他确定这种细菌就是蚕害病的根源。于是他采用了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检种方法:将产卵后的雌蚕用水磨成糊状,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有致病菌,就将母蚕和卵一起烧掉;如果没有这种细菌就将卵留下来作为明年的蚕种。用这种方法检种,保证了蚕种的健康生长,挽救了整个濒临毁灭的法国养蚕业。通过这些研究巴斯德也将微生物至病的原理引入到人类生病原理中。1880年,他发表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这是他对人类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60岁时,巴斯德开始被各种疾病困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研究。这一时期,他主要致力于对狂犬病的研究。当减毒活性疫苗制成后,他用该疫苗成功地治愈了一名九岁的儿童。这一消息顿时轰动了整个世界,19位来自俄国的农民经过巴斯德几个昼夜的抢救,有10位活了下来,这说明巴斯德已经征服了狂犬病。
晚年时的巴斯德仍然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工作,他还指导学生进行关于鼠疫、白喉的研究。1895年9月,巴斯德死于病魔之手,享年73岁。
◆知识拓展
巴斯德成功研制了控制酵母菌繁殖的“巴氏消毒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牛奶及葡萄酒的制作生产中。他对人类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制成了抑制狂犬病的减毒活性疫苗,使人类摆脱了多种传染病的困扰。他的研究揭开了细菌学的奥秘,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知识链接★
1881年8月,巴斯德在国际医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鸡霍乱相炭疽疫苗的报告。与会代表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这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衷心的敬意。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国研究院院士,当选研究院院士是学者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