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旅行,喜欢抵达一座陌生城市的感觉,每一次的出行尽管我希望把它当成一次探索,但都只是一次旅程,对那座城市而言我就是一个游客,然而这次我终于可以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以一个居民的身份去探索一座城市。
有多人来台湾之前,可能想象的它是一个如同新加坡或者中国一线城市那样,有着现代化城市的景观——高楼林立、标志性建筑此起彼伏、街道宽阔,所以当飞机开始降落逐渐看得清建筑的时候,这样的幻想就要破灭了。
回来后有很多人和我提过,看到我在台湾拍摄的照片,觉得台湾破破旧旧,还不如“哪里哪里”,觉得我曾经狭隘的地方也正于此,我们太习惯用“新、高、大”去衡量一个现代城市的发达与否,殊不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不在于它有多么标志性的高建筑、多么华丽大气的车站,不是你一下子就能看到的一切,台湾让人感到现代的地方是生活中慢慢能感知到的。
1/台湾的独特街景
曾经听过一句话,在台湾你还能感受到一些民国遗风,台湾不仅生活着民国时期的名媛、文人、政要的后代,博物馆里保存了街上更是随处充斥着遗留下来的老房子,某一栋现代新颖的高楼旁可能就存在一条极为破旧有年头的老街,而这样的搭配毫不违和,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台湾风格。
台湾的房子都是私人的,政府无权干涉你的房子,所以街道太窄你只能放任它窄着,房子太旧只要不是危楼就无权拆除。其实大多数房子外表看起来旧旧的,但是内部却装潢的很好,大多数人在乎内观的实用性,我看到很多台湾明星的房子都是普通的公寓,小小的但是很舒适。
有一次,上完课去学校附近的惠民路吃饭,饭点急着找厕所,半信半疑听了路人的指路,去一栋外表看起来旧旧的住宅大楼里上公共厕所,原本打算勉强的心态,在进入到了公厕之后完全被惊讶到,超级干净,一点异味都没有。
2/台湾的老房改造
台湾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旧房改造,在台湾时的室友是建筑相关专业的,她们的一个小组作业就是设计高雄一个日据时代的糖厂改造方案。
拥有94年房龄的日式喫茶书店——书店噄茶一二三亭
用日式旧房改造成的桧意生活村公园,房子改造成了文创商店,贩卖日式orVintage商品。
鹿港小镇上,拥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老板花了200万台币改造成的青年旅舍。
高雄鼓山区西子湾,由老房子改造的复古杂货店
台北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景点老街景点的剥皮寮
老厂房改造成的文创园区——台北松山文创园区
这些都是老房子改造的魅力——让人重新走进(近)老房子,而不是让它化为灰烬。而且在台湾有很多关于老房子改造的书籍,关于如何改造和改造成功的案例,我觉得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却好像很少有人干这些事情,改造完全被“拆”所取代。
其实改造是一件比“新造”更具有挑战的事情。因为它需要改造者对老房子有足够的了解,并且改造而成的形态是否符合老房子的气质,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3/台湾的住宅房
说到台湾的住宅房,台湾的居住方式(就我了解到的)和我们有所区别。
刚到台湾的第一个礼拜,我们就跟着的当地的长辈进行了一次看房记,了解台湾没有小区这种类型的说法,一般都是独立在马路边的一栋高层公寓,就像经常在港剧里看到的那样,一楼经常是一架电梯和一排铝合金的收信箱,前台或有或无。
我想可能是土地资源比较稀缺,建个小区规模太大了点,所以在选房的时候,附近有公园的话,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不知全台湾都这样,还是我经历的和听说的原因,我觉得台湾的公园真的(相对)很小。
有一次和一个已经在台湾生活了大半年的交换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她也有相同的感觉,说她上次去一个据说是全楠梓区最大的公园,结果大失所望。
给我这样印象的,是因为高雄市立图书馆附近的两条马路中,那个被称之为公园的绿化带,其实在我看来只是个绿化带而已,唯一有点公园的特质就是有草坪和座椅。
因为没有大规模小区的原因,城市中公园的存在特别重要,因为很多人都有早晚运动慢跑的习惯,有一次看陈意涵的一个专栏,她就提到,自己住在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园附近,所以常年在那里跑步。
有一次,和朋友从永康街吃完晚饭,居然从东门站走路到大安站,还顺带溜达了一圈公园。(作为初辟时台湾最大的公园,大安倒真的挺大的)
4/台湾的人情味
来台湾之前,看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有一个系列讲的就是台湾,我还记得那几期节目的开头语是这样说的“这里有大历史碾过的痕迹,这里有温良恭俭让的人民”——温良恭俭让,这真的是对台湾民众最适当的形容。提起在台湾生活的感受,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在台湾的课堂上说起对台湾的感受,“人情味”是我提过最多的词。
有一次去参加魏如萱的新书签售会,在提问环节,刚好一个大陆游客被点名可以提问,然而那个游客其实只是路过凑个热闹而已并不是粉丝。
她前面说了什么问题我忘记了,只记得当魏如萱开玩笑问她,那要不要买一本来看看?那个游客犹豫了一下,说她正在穷游(意思就是不会买)……
话还没有说完,前排的大哥就很热情的站起来,拿着娃娃的新书,冲着站在比较后方的游客说,我送你一本好了。
我在现场尴尬之余,也有被大哥温暖到,因为这种事在台湾就是常见的,陌生人之间的友善。
然后娃娃就说,你刚刚问我最喜欢台湾的哪一点,我最喜欢的就是台湾的人情味!
没错。
感受到人情味的地方太多,每次去小吃店都会经历老板娘的热情寒暄、拍照的时候永远有路人等你拍完再经过、公车下车时大家都会和司机告别道谢……不计其数。
比如第一次去梦时代顶楼乘摩天轮的时候,因为我还没有收到学生证,所以无法使用学生优惠,但是售票人员十分善意的容许我用通行证上的学生身份获得优惠,电影院的学生半价也没有要一一核对学生卡,甚至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的时候,无需出示学生卡就让我买了学生票。
然而我以前买票的时候,因为忘带学生证硬是不让打折的经历也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日子会出现“证明你是你”这种荒谬证明的存在。
法制的确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手段,但是当社会的运行并不是完全依赖规章制度的,太多人因为怕承担责任,完全按章办事不见得是促进效率的手段。
在台湾丢东西反而变成了一件难事,我自己曾经在公车上掉过一次学生卡、一次手机、在公厕落下过一次手机、在学苑丢了学生证,最后都有人联系到我帮我送了回来,朋友们的经历更传奇,室友在星巴克忘找了800元台币,在一个小时后,最后通过录像顺利找回,住在我隔壁寝室的朋友把钱包手机落在大巴上最后联系到大巴公司找了回来,住在台北快回来的时候一个朋友落在地铁上的钱包,通过铁路公司找了回来。我相信这一切除了系统的完善之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台湾人的友善和热心。
当完成最后一门课答辩的时候,有个学生提问,说你对台湾是什么印象时,我说台湾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当我阐述我对台湾的印象时候,老师笑说,“搞得你们活的有多惨似的”,一下子就把我的情绪打断了(哈哈哈)。
每个社会都有善恶的一面,我希望的感受到的是怎样的,眼中选择看到的可能就是如何。在我平常生活中,我活的就是我自己,太少去感知他人,所以我在陌生环境里有更多体会,一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就自动关闭了敏感细胞。
这将会是一个连载,分享几十种我在台湾的物恋,目前计划中包括台湾传统和日式的食物、文创、眷村、台湾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台湾的交通、教育(大学)、便利店、台湾人的运动、台湾的媒体、台湾学生看大陆……每种对台湾的感觉,都会以一个具体的物例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