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心态养成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上面我们说到历史心态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己的所有社会角色,以一种冷静甚至是冷酷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所处的时代,从而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及其命运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前面也说过这种历史心态是有点反人性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为什么我说它是反人性的呢?人的本性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产生情绪,然后做出反应。比如说看到美食就会感到开心,被别人批评和刁难了就会感到愤怒,职场上遇到危机就会感到害怕等等。这都是正常的本能,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事件,从而不停地产生情绪和行为反应。所有动物都是靠这些情绪和反应来应对环境的。人类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是唯一能够对未来做出有意识的规划和设计的动物,这就和我们的动物本能产生了冲突,有可能你根据你的本能产生的情绪就会和你对未来的规划设计产生冲突。
还是让我们来举例说明吧,比如说你因为看好某个职业的发展前景,于是决定进入一个新的职业。在进入新的职业生涯的初期,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受到别人的挑战甚至是刁难。当你在新的职业环境中受到别人的刁难时,你自然的本能会让你产生焦虑或是恐惧的情绪,这些情绪有可能会驱使你放弃刚刚开始的新职业,你的本能情绪就会对你的长期计划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你能掌握历史心态,你就可以在做出错误决定之前,先冷静地考察一下自己有没有进步,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会不会因为某个事件从而产生重大的变化,如果别人的一次刁难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你的未来前景,而你自己也在进步之中,那么你就应该把精力重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不断地杞人忧天,陷入焦虑和恐惧中无法自拔,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让自己的长期规划付之东流。
我们在婚姻和爱情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景,我们每个人走入婚姻或爱情都是抱着美好的期待的,但是婚姻和爱情中的各种琐事难免会让你感到愤怒或郁闷,这个时候你是大闹一场甚至伤害彼此的感情还是想想两个人的快乐时光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然后冷静地处理矛盾,就成了你婚姻和爱情幸福与否的主要决定因素了。
我见过太多的人把自己的职业和感情搞砸,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在突发事件和长远规划之间做出平衡,当一个事件发生时他们完全被这个事件引起的情绪掌控了,变成自己情绪的奴隶,根本没有能力思考一下过去和未来,判断他们的反应是否过度。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给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加权平均的能力,某个事件可能会引起你非常强烈的情绪,但是也许它对未来规划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你就应该学会忽视它。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还曾经在课堂上和老师吵架,但是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性格。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历史就是一种对事件和变化进行分析的能力,读历史以后,我也习惯于对我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变化进行分析,在我对情绪做出反应之前,首先想想引起这个情绪的事件,然后分析一下这个事件是不是对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有重要影响,我应该如何应对,如果没有重要影响,那么我就应该试着忽略事件和事件触发的情绪。这种处理方式逐渐让我的脾气好了起来,更能包容别人,人际关系也比以前好了。当我们能够根据过去的记录和未来的规划给当前的事件一个权重值,我们对一些事件和情绪的处理就会理性很多,对自己和别人都能更加包容,这就是《道德经》十六章所说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很多人其实也知道自己的情绪和反应过度了,甚至在发泄情绪过后又会后悔和自责,但是他们就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不去过度反应。我一开始也有这种问题,我读历史之后,我从佛教的和尚和宋明的理学家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佛教讲究要修炼止观的功夫,具体的细节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大乘止观法门》,宋明理学的道学先生们讲究修身和自省。
无论是佛教的止观还是儒家的内省本质上都是锻炼对自己情绪和想法的觉察能力和控制能力。现在和尚也真和尚和假和尚,其实古代的道学先生也分真假,假的道学先生是天天唱高调,用道德去要求和绑架别人,而真的道学先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和自己过不去。假道学先生成就往往有限,大多数属于那种“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人,基本上办不了什么实事,甚至有些人因为嫌水凉连“临危一死报君王”都做不到。但是那些真正的道学先生往往在处理实事时也能做出不错的成绩,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这几年网络上的两位“红人”,王阳明和曾国藩。
前几年曾国藩很火,出了很多本关于曾国藩的书,也有很多人在提倡大家学习曾国藩。曾国藩的儒家道德理想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传统社会的解体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至于他是否应该继续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在此就不讨论了。不过很多人表示要学习他的“守拙”,每当我听到别人这么说的时候,我心里都会呵呵一下的,这种“守拙”还真不是这么好学的。曾国藩之所以做到“守拙”是因为他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反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写日记,就是为了能够做到时刻反省自己,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临死前四天的日记是这样的:“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报!”。他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反省和警惕,这是他能够一直守拙的根本所在。如果不像曾国藩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下苦功夫和自己过不去,只是口头上随便说说“守拙”是没有什么用的。我见过太多人的人说要学曾国藩,但是不肯花时间和精力跟自己死磕,最后只能是学到一些没啥大用的皮毛而已。其实曾国藩的这种“守拙”和我前面说的历史心态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时刻对自己的长远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不断地用这个长远目标去打磨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很多人一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就把自己的长远目标抛之脑后了,那还有可能做到“守拙”呢,不过是说笑罢了。我在各个领域中见过的牛人其实很少有那种聪明绝顶的人,往往更多的是那种专注于一个领域,不断打磨自己的人。
我曾经在一个读书会中教授大家古代道学先生们修身自省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和功过格,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很多人对此有质疑,认为这没有什么用。其实真正提高自己的窍门早就在《道德经》里讲过了。《道德经》六十三章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基本功打牢了,才是提高自己最好的方式。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剩,太多人有一种对知识的幻觉,他们觉得知识和智慧是唾手可得的,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一个知识上,于是最后我放弃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现在很多人被知识的幻觉所迷惑,根本就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自己,就幻想着靠着别人告诉他一些秘籍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智慧,这完全是痴人说梦。这些人就像吸毒的瘾君子一样,只能靠追求更多的“知识”来解除自己的“知识焦虑”,他们除了成为一些“付费知识服务”商业模式中被收割的韭菜,永远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进步和提高。所以说在这个信息过剩的年代里能够做到过滤信息和情绪从而坚持长期目标就是一种稀缺的能力。虽然我的尝试失败了,不过我也觉得很正常,这也验证了《道德经》第七十章中的一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经》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那些被知识幻觉掌控的人,恐怕我也无能为力了,连佛祖都只能度化有缘人,我这个凡夫俗子怎敢妄想为众生指点迷津呢,我的文章与其说是写给别人,不如说是写给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