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意义》
洋务运动是一个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时代,出现了很多启蒙性质的人、物、事件。它们是历史的闪光碎片,也是后代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今天要和同学们分享的是洋务运动时期一些故事。
那年李鸿章和张之洞一同办了洋务运动,但两位大人的行事方针却有分歧:二人都承认洋人的东西在当时确实要比国货好,李大人觉得既如此,买洋人的东西应该会比自己制造省时、省力、省钱(研发制造需要花很多钱),而张大人不这么想,辩论他也是辩不过李大人的,于是扭头回去自己办了个机械厂——湖北枪炮厂(民国时期改名为汉阳兵工厂)
话说李大人那边,拿到财政拨款以后就到国外大肆购买,最好的军舰,枪炮,弹药一瞬间装备到我们的北洋舰队,单从装备性能比较,甚至和日本的舰队不相上下。李大人就很满意,慈禧太后也很满意,毕竟欲善其事,须利其器——只是舰队的管带们有些发愁,话虽如此,奈何没“工”呀!原来在当时的北洋舰队,除受过高等水师教育的指挥官以外,懂得操作轮机,大炮和维修器械的士兵、后勤工程师都很稀少。毕竟是买来的东西,用着熟练就行了——你家的电视机坏了还要自己去修嘛?
张大人那边就比较艰难,立足的是一无所有的境地,要实现的却是一切的自给自足。核心技术国外不会给,核心设备国外也不会给。没有更快的办法了,只能闭门造车吧。由于太过艰难,我都不知道如何描述,省略若干字……
直接跳到故事的结尾,1894年,是洋务运动的一次高考。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据后来的统计,交战双方的舰只在性能上相近,日方每发9炮,中方发1炮,期间中方还多次出现炮弹不响的故障问题,所以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是双方技术上的差距。
至于张之洞大人的湖北枪炮厂,它的血脉一直延续到民国直至抗战时期,它的产品就是著名的汉阳造步枪。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汉阳造为我军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武器、弹药,成为战争最后胜利的有利保障。
李鸿章大人在回忆录中写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可见李大人在惨痛失败后,也是认真总结过经验教训的。也许表面上看,是造不如买,是贸>工>技,这的确能带来很快的收益,但历史的教训也许想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哥会姐会不如自己会。
消耗时间:1小时20分 (若按考试时间,估计答不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