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中,教学都是按照预设的路径朝着固定的目标而开展的活动。教师习惯于把孩子的“差异”视为“偏差”,儿童的表现不符合所谓的预设“标准”。因而,便出现了一部分“另类”的儿童,一些老师便给孩子贴上了不守纪律、坐不住等等诸如此类的“标签”。认为孺子不可教。
现代及未来教学中,我们倡导的教学是要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性格、速度,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来开展探究活动。在这里“差异”不是什么“偏差”、“另类”,不是教学的负担,不是阻碍学习效率的因素。而是促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子。没有“差异”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推动课堂学习活动的正能量、原动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如何尽可能调动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展开儿童思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困惑、差异、另类、冲突、不同寻常等,都是生成精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导火索,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聆听,能不失时机的抓住儿童跳跃的思维,就会变“阻力”为“动力”,变“差异”为“时机”。生成精彩课堂,成就孩子。
让 “差异”成为推动课堂学习的原动力,应是每一位老师努力做到的,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