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危险的“后真相政治”时代,真相不再是受到争议的对象,人们越发依赖“感觉真实”的假想,而无视事实真相。
——《经济学人》
从11月30日开始,不知道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篇以《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开始了“罗尔事件”的持续刷屏。最先看到这篇文章,是一位同学转发,并且转发语大概为“让朋友圈的人接力转发,点进去阅读,帮帮这个孩子”之类的。因为在上班赶时间,也未曾留意。
始料未及的是一场大战才刚刚开始。从帮助转发的善良之举到朋友圈有人指出这是一场营销仅仅不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再到公众号对于罗尔的分析,比如“即使罗尔是假的,我也愿意捐款”,“变相的营销”。有支持罗尔的,有谩骂罗尔的。再到最新的微信宣布退还所有用户打赏给罗尔的金钱。
我只能感叹,一切仿佛都是太快了!就像我在现实中看着电视剧的反转戏码。
到现在,罗尔事件也算是告一大段落,我也终于可以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1
罗尔事件,究竟应该去责怪谁。很多人想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在背后策划这一场活动的“小铜人”。确实,是它策划并且主导了这一活动。但你别忘了,是当代的媒体,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还有无数个的“我”和“你”参与了这场活动的传播,“微力无边”大都是你在做正能量事情的时候,或者鼓舞大家团结一致的时候用的词语,然而,它也同样用于我们的传播过程。
2
微博,微信的出现让我们的信息更加的大众化,每个人都成为传播链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做媒体行业的,想做的更多的是“独家”,追求新闻的速度似乎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以至于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求证一个事情是否属实,是否如你所见,就对这件事加以自己的判断,妄自菲薄。给别人传递出误导性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其实,有时候慢一点也不一定是坏事,会让我们看到更多不同的角度的问题分析,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其实在“罗尔事件”中,我更倾向于相信罗尔是一位善良的父亲,不管其有没有参与其中的策划,在他心中女儿是大于一切的。我想他大概有其内心的苦衷,只是我们的媒体太快,在还没有认证的时候舆论就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自媒体则信奉流量,我们追求热点,即所谓的“借势”,目的是为了使得观众进入我们的公众号或者微博,增加我们的阅读量,给广告商以更好的交代,但是我们也忽视,什么样的事情可以用来“借势”,什么样的事情又避免“借势”。
在“罗尔事件”中,我们虽不是之间的第一策划者,可是我们却使得这件事情不断的传播。
3
我们也构成了传播渠道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的转发,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态度。转发虽然是动动手指几秒钟的事情,但是也是一种传播,自己对自己转发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责任,或是认同或者鄙视,都是因情感,价值观等因素而转发。
我们好像在这个时代总是缺乏一种主动性,变的很被动。我们,以为媒体让我们接受的信息都是对的,愿意相信媒体让我们相信的。好像从来不去争论,不去思考,我们似乎缺少一种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
《经济学人》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危险的“后真相政治”时代,真相不再是受到争议的对象,人们越发依赖“感觉真实”的假想,而无视事实真相。
我们也变的很假,路边的求助人员你从不会捐款,给的理由永远是你怎么知道他是真的呢?到了虚拟的社会,我们好像就忘了我们的“原则”,转发就是一块钱诶,不转白不转。至少别人看到我朋友圈的时候证明我是一个做慈善的好人。你很好面,我们懂。我们只是想努力的活成“朋友圈的好人”。
我们好像也很胆怯,即使看破这件事情是营销手段,也不愿与朋友圈那么多转发的人为敌,我们似乎总是很在意这个“群体”让自己和“大多数人在一起”。
满屏皆是罗一笑,我们在指责这场带血的营销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帮助其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们学会认识分析问题,学会识别假新闻,学会独立的思考。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