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13岁上初一,让妈妈头疼的是女儿对妈妈没有敬畏感,不怕妈妈。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打她,因为她的妈妈一个人照顾家庭,爸爸经常缺位,妈妈本身是一个负能量很多的人。
两年前妈妈开始学习心理学,母女关系开始融洽了,正因为学习了,才让妈妈觉得自己在孩子小时候打骂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了本不该她承担的情绪,于是心里对女儿充满了内疚感。现在女儿的学习成绩中上,跟妈妈在一起也很愉快。但是女儿每天都会花好长时间玩手机,不遵守妈妈制定的每天只能玩1个小时手机的规则。
妈妈就很苦恼,既然定下规则,她不想遵守就不遵守,我怎么办?难道她处于青春期,我就只能屈服、顺从她吗?你说这孩子天天到底在想什么呢?
几种容易产生沟通障碍的父母类型:
1、甩手型父母(缺位)
抖音里有一个段子:有个妈妈说现在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和爸爸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自己也是非常的痛苦,其实这位妈妈遇到的情况是许多妈妈们都遇到的,就是在家里面对孩子爸爸基本上是甩手掌柜,孩子平时的日常开支是爸爸支出,可除此之外一律不管,现在孩子的学习不好了,一个榔头打过来,说妈妈教育孩子有问题,这么打个人连个孩子都带不好,埋怨指责妈妈诸多不是,让平时辛苦的妈妈张嘴无语,孩子的问题不应该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2、担忧型父母
“担心是诅咒,祝福是保佑”,心理学有个墨菲定律,就是你越是担心什么就容易朝着你担心的方向发展。孩子的福气就会被担心掉。
有个学员在分享时说:“有一天,她在家里炖排骨的时候,他的妈妈打电话说:姑娘炖排骨的时候,用凉水先煮,千万不要用开水直接煮啊!听完之后咱的这个学员,心里就很不舒服,随即就把煤气关住了,自己生气坐在沙发上,那一会儿连排骨都不想做了。爱人和孩子都很诧异,那一天的饭大家都没有吃好”。
后来在课间时候她问我:“为什么?自己本来的好情绪突然变坏,我本来就是用凉水下锅煮排骨的呀?我妈一说,我到底是怎么了。”那你当时的愤怒是指向什么呢?其实她的愤怒是指向妈妈对她的不信任,自己已经长大了,孩子受到妈妈的这种所谓的爱所控制着,自己做什么,妈妈都会担心。
3、比较型父母
我们很多家长会在吃穿比可以别人差点,但学习要比别人好一点的。
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不管别人家孩子的其他方面怎么样,只要是某个点有光辉,就立刻拿来相比较。
4、控制型父母
强势的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的细节,动向,基本上不放权,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过度服从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易愤怒的成年人,”原因是他们在童年时被保证过太多,比如说:“如果你好好表现够乖够听话就能保证你能的道德、想要的一切”。然而你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其实对你这一点好处没有,成年以后,你会发现带着父母给你塑造的“良好品质”,反而会让你更加容易被控制和背叛。也容易被糟糕对待,更糟糕的是所谓的好孩子会眼睁睁的看着,儿时那些所谓的不听话的坏孩子,很容易的得到自己想要的到达东西,因为“坏孩子”敢于表达需求,而好孩子更擅长满足他人的期望。从小压抑的过多,就会在长大以后释放出来。变成攻击性很强的人。
5、挑剔型父母
总是感觉孩子做的不够好,没有欣赏与认同孩子的习惯,这样的孩子总是会很紧张,长期压抑情绪,事无巨细的帮助孩子但还挑剔不满足。
为什么这样的父母会总是采用这种方式对孩子呢?
其实她是无法直面自己的一些负向情绪,本质上是因为这些父母自己内在的焦虑不安自己无法处理恐俱、担忧等等负向的情绪。
通过挑剔和抱怨来宣泄自己内在的负面情绪,而被宣泄的往往是身边最近的人,一般是弱势的孩子。会忽略孩子的感受,看重自己的内在情绪,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容易,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其实这是亲子关系中的倒置,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挑剔指责被孩子回怼时会大哭大闹,无理取闹的宣泄自己的情绪。
6、唠叨型父母
自己逻辑思维不清晰、讲事情没有条理、往往是抓不住重点,没有觉察,车轮式的说教,让孩子都不想说点啥就闭上了嘴巴。
7、自以为是型父母
家长事业有成,经验丰富、希望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传承给孩子,替孩子操了太多的心,事无巨细的包办了许多。孩子的参与感、体验感、收获感没有,唯恐孩子受挫,怕孩子受伤。
有了这几种类型的父母,您觉得孩子还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吗?测试一下我们占几条,因具体情况去改善优化自己的语言及调整自己的认知。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就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从人格上来讲,父母用爱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归属感和支持力,孩子的性格就会明朗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