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焦果。
笔名:焦果。
请原谅我的直来直往,没有精彩的铺垫,上来就这么赤裸裸,干巴巴,开头便直奔主题而来了。
因为我个人觉得,一篇文章,就像**,铺垫太多,前戏过长,遇上不禁撩的读者,前戏还没完,也就兴奋过度的……然后……然后,就觉得索然无味了。
言归正传。
我没有笔名,主要是懒得费脑筋去想。所以,生活中我的名字——焦果,也就顺势成为了我的笔名。
我出生在一个叫焦家村的地方,村子里的人几乎都姓焦。一直到十四岁走出小县城之前,我都单纯的认为,焦——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更认为百家姓应该改为:焦钱孙李……才对,也一直为姓焦而自豪。
长大了,遇到的姓氏多了,才知道,姓焦的人并不多。但是百家姓里绝对有这个姓氏,只是排位比较靠后罢了。
我来自一个大家族,家族里的和我同辈分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都是“焦中”开头,“焦”是姓氏,“中”是辈分,第三个字才是名。
入学第一天,留守儿童的我,由我的爷爷带我去报名。走到半路,他老人家才想到还没有给我起学名呢。因为自打出生起,大家一直都是按我的性别以及出生的顺序叫我:小二妮儿。
爷爷也是比较机智的,他边走边想。看到什么,就放到“焦中”的后面读一下,琢磨着是否通顺,好听。也顺便征求一下我本人的意见。
于是,他看到草,就商量着问我:焦中草,中不中啊?我摇摇头。
他看到花,就又商量着问我:“焦中花,中不中啊?我还是摇摇头。
……
快到学校时,他看到路边一颗挂满红果子的红果儿树,就来了灵感,当机立断定下我的名字:焦中果。也不再和我商量,因为已经到校门口了,没有时间再去想别的名字了。
报名处是一位女老师。她坐在桌子后面,和蔼可亲的问我:“小妮儿,你叫啥名字啊?”
我害羞的低下头:“焦中果。”
听到这三个字,我爷爷脸上马上泛起自豪的光芒。
老师扶了扶眼镜,提笔写我名字的时候,停住了,她反复读着我的名字:“叫中国……叫中国……”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半洋不土的普通话,半天都没反应过来那个谐音“叫中国”是我的名字。
老师读了几遍之后,摇摇头,说:
“你这名字啊,太大了。改改吧,把“中”字去掉吧。”我满脸疑惑的看着我爷爷,我爷爷想都没想,马上说好。
就这样,老师大笔一挥,把“焦果”两个字,写在了报名册上。
从此,我便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就叫焦果了。
以后也是。
再插播一条。
其实,老师不知道,我爷爷他老人家大名叫:焦裕堡。(谐音:教育部)
我老姑的芳名,焦菲楚。这个谐音,各位就自己去意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