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尝试对《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这本书做一个整体梳理,即找出我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三点内容。
又重新去看作者写的前言部分,他说,主要从范式和流派的角度,介绍不同理论背后思维方式的差异。
1.
第一点: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跳出来看)
我还想到的是,当我们看一本书还可以多一个视角,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我也想到批判性思考,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尝试跳出来多想一步,这件事中,当事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怕什么,他图什么?
作者说,话语研究传播,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我们看到后面作者也的确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展开这一本书的。
我对这一点印象深刻,是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从内心里感到了作者的真诚:我把我准备怎么讲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讲也告诉你,每一条都没有强加我的意识过来,并且我也做了大量的功课。
我觉得这些体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
2.
第二点:是客观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中,几种传播功能研究。有,知沟理论,基模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还有议程设置。
这一部分,当我在读的时候,一直是只在此山中,是在局部里。直到我回头梳理时,对照第二本书,发现它们都属于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这里着重说一下沉默螺旋理论。
沉默螺旋——由于害怕被周围的人排出在群体之外,我们也会小心观察民意,并且以其作为参照,决定我们是否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众媒体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但我受武志红心理学课的启发,在读这本书时,想到的是,要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沉默太容易了,但如果往大了去看,整个“意见气候”的形成,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而不是沉默。
这里,我也想到了第二本书里群体传播时心理学家S 莫斯考维思说,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意志坚定,还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特别坚定的人可以带别人跑。
特别坚定的前提不就是,先有独立思考,然后要敢于发声,不习惯性沉默。
3.
第三点: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信息”。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
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建构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这里想到VR。)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其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而越来越取决于他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电子媒介的出现,不仅使商品日益符号化,连政治也无法避免,其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如何做,而是如何说。
商品日益符号化,会让人想到个人品牌。但如果继续问,更重要的是什么,会想到虽然在电子媒介时代可以让一个人快速建立个人品牌,即快速在消费者头脑中营造形象,但更重要的也应该是先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没有自己的独特,深刻的洞见。
以上是对这本书,我觉得最重要的三点,还是没能忍住,好像有点超出了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