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刚开始接触培训行业的时候,听闻坊间有句名言,大意是培训师集编导演为一身。当时凭着直觉去设计课程,内容串联像编剧,设计互动像导演,亲身上课像演员,可不就是编导演嘛~当时我对照“编导演”结构分析了自己的能力结构,感觉在演的部分短板得厉害,所以非常认真地向演艺专业的同事请教该如何练习发声和说话,报班学习如何讲故事等等。
最近处于输入太多信息、输出期待值也很高、中间的转化流程失效的状态,我开始深入去研究“培训课程如何设计”这件事,寄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知识转化效率(事实说明课程设计非常有效得解决了我的瓶颈问题)。在探索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路“君子用极”,逐渐深入到认知规律&服务设计的交叉领域,对于“培训”和“培训师”的定义,开始有了新的思索。
从学员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参加一场培训?天了噜,我的时间啊,我的钞票啊,学习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当学员觉得(内心评估)参加一场培训的收益>参加培训的成本,才会考虑去参加该课程。
培训的收益是什么?学到东西(知识或技能),找到某问题的答案,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等等。综合来看,培训的收益主要是发生在思维层面,技能也是先在思维层面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而这些思维的果实,是经历一个思维过程所产生的,就是在课堂中,随着培训师的组织推进,学员参与其中的感受和思考逐渐加工提炼而得。
所以我更愿意定义培训为——一种思维过程(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特指围绕某个主题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对应着看,培训师就是设计并实现这个思维过程的人,管理学习过程的人。
“设计过程”往小了说是活动策划,往大了说是经济运行,一般人会隐约理解为组织&运营,而这恰恰是人类最基本的经营活动。按这个观点来看,可以说培训师是天生的创业者(想想培训中的评估内容完全对应企业中的绩效考核,倒是很多创业者并不知道该如何衡量团队成效)。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培训师的职业,一个人要负责相对全面的策划&执行工作,原本在公司里由若干岗位协作完成的工作集合在一个人身上(销售&策划&文案&美工等),原材料和产出品都是侧重虚拟物品(文件,视频),提高一段时间的价值感(授课)。N年前我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读到“知识经济”这个词,而今自己正参与其中。今天剥开编导演的表象,看到培训的本质,更看到无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