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永澄老师的新文是《永澄: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体会如下:
- 认可老大做出的重大方向调整,将知识管理转换为能力管理,这确实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 老大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是:问 知识管理的目的什么,从目的出发,原来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又是能力管理的一种目标,只有能力才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于是得出结论: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的关系是——能力管理是目的、知识管理是手段;
- 古典老师说,能力 = 知识 + 技能 + 才干,我的实际经验告诉我,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特别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满脑子的专业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却没有思路,这就是能力问题,没有将头脑中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只有能力才是生产力,知识不是;
- 老大提的问题: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发现它不仅不对,还挡住了你的发展?当你突破之后带来了一段巨大的成长和提升?有的话,讲给我听听吧。”
讲一下我当年考注册会计师(CPA)不太光荣的往事吧。
1998年刚毕业那年(暴露我年龄了),我就立志报考CPA,而且听了我校牛人老师的培训,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都说CPA考试难,我就不信它到底能有多难,老子就是专门学会计的,肯定能考过,结果呢,现实的考试结果一次一次地打脸,连考4年一门没过,而且,中间我一直抱着前面这种自视甚高的心态进行复习,导致自己每次都是用学校里应付期末考试的套路---考前一两个月才开始看书,连书都没看透,更没有做多少高质量的练习题便参加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每回分数基本在30-40之间(根据正态分布,这个区间是人数分布最多的区间)。但只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每次不过,我都会鼓励自己,就当更新知识了,导致我拿下CPA的决心和信心并未受到打击。
第4次没过时(2001年),我才意识到,我原来在大学所养成的应付期末考试的突击学习法根本无法适应只有10%通过率的CPA考试,这种考试需要对知识的会和熟,即首先要掌握教材知识,要求是吃透,而后还要大量做题,而且是做难度接近考试标准但远超教材的练习题,达到熟练运用知识解题的水平,形成能力,能力=知识+刻意练习(那时,我还不知道何为 ‘刻意练习’)。痛苦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辞职开始专门学习、考试,结果又犯了一个自大的错误,以为学习时间多了,就一下子报了4门(总共考5门),虽然学习时间比工作时多了很多,但摊子铺得太大, 又报的学习班,光听课就花了不少时间,导致考前一个月时,做题时间不够了,战略性选择一门最难的<会计>,结果考了55分,离及格还差5分,这是历史最好成绩,虽然没过,但我发现我已掌握了学习方法, 会已经没问题了,那么厚的教材,我一闭眼都能清楚记得哪个知识点在书左页还是右页,差的仅仅是做题量还不够,当时我相信,明年再多做些题,一定能过。
于是到了第六个年头(2003年,中国闹非典的一年),我继续报名,听了张志凤等中华会计网校一代CPA培训名师的现场课并大量做题,课上,还得到了张志凤老师的鼓励,信心大增。果然,这一年会计和审计同时通过,证明我找到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把教材吃透+大量做题,之后两年,我拿下了余下的3门。
回顾我的CPA考试之路,很漫长,实在不太光荣,以至于我都不好意思讲给别人听,一般只有一次或两次通过5门考试的人才有资格跟别人讲自己的成功故事,今天分享给大家,自揭家丑,旨在说明我的心路历程,即我的考试经历,典型问题就是开始面对一项高度竞争的考试却自视甚高,不懂得也不愿意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而妄图通过考试,直到被现实的结果一次次地打脸(这个过程长达5年,好在我没放弃),才明白过来,突破了之前认知的误区,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并付出了必需的努力,然后3年内考过5门,拿到了中国会计专业领域最具含金量的执业证书,为我之后在审计、财务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高势能,之后的快速发展都与CPA资格有关。
尹国岩
201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