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子莫秀英14岁嫁人,6年间没有生育一个孩子,婆家一纸休书将其扫地出门,无奈之下沦为戏子。二婚改嫁后竟连生11个孩子,还被百姓们称为“广东之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00年,她出生于一户家境颇为富足的人家,然而时过境迁,家道败落,竟一日不如一日。6岁时,母亲迫于生计无奈将其寄养的外祖母家里。
聪颖可人的小秀英自然令外祖母疼爱不已,还请来师傅教她学戏。14岁的她更加出落的亭亭玉立,行为举止得体大方,无不让人赞羡。于是在外祖母的一番精心操持下,嫁给了一富家子弟。
本以为是幸福的开始,却没料到是苦难的开端。出嫁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丈夫就开始逐步露出纨绔子弟的面目。不学无术,性情乖张暴戾,稍不如意就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
在长辈们“三从四德”、“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秀英只能默默忍受,希望用更加努力的自我约束和规范去赢得丈夫回心转意。
她的逆来顺受更使得婆家人不把她放在眼里。丈夫也更加变本加厉,为所欲为,赌场和烟花巷柳成为他的常驻之地。再加上她六年没有生育,吃喝嫖赌的丈夫在婆婆的帮助下,栽赃嫁祸于她,一封休书将其扫地出门。
一介弱女子,被婆家休弃,更是无颜再去投靠爹娘。为了养活自己,她只好跟着戏班子学戏。旧社会存在三教九流之说,而戏子却是连末流都称不上,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戏班子里的女孩子大都是苦出身,她们都希望那些能够看上她们的富家子弟救自己于苦海。莫秀英漂亮的身段和出色的唱功,更是引来大波的富豪争相哄抢,但她却一直不为所动。过去的经历和如今的种种遭遇让她更加清醒的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她决定不再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随波逐流,她要自己做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直到遇到那个对的人相伴一生。
直到遇到陈济棠,虽然当时还只是一个负责维护当地治安的小连长,但他忠厚朴实,性情温和,待人真诚友善,与是他富家子弟很是不同。这些都让秀英看在眼里,爱在心里。陈济棠面对秀丽娴雅的秀英,也忍不住爱慕之情抛出爱的橄榄枝,于是莫秀英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即使是为妾。
婚后果然不出自己所料,他懂得体贴人,从不与人恶语相向。在他的身边,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尊重,被人爱护的滋味,她知道自己没有选错,终于遇到了对的那个人。
莫秀英婚后倍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对陈的妻子尊敬有加,对陈的孩子也视为己出。家里家外她从不懈怠,料理的井井有条,很快就被陈家人所认可,慢慢的很多家里的事也都有她主持。
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她,深知穷苦百姓生活的不易。她常常劝解丈夫救济灾民,多为百姓谋福利。在秀英的大力鼓励推动下,陈济棠兴办实业,创办学堂,医院,救济所,建造码头并以秀英的名字来命名,种种善行,为无数的穷苦百姓解决了生计问题,人人称颂,还获得了“广东之母”的美喻。
在抗战时期,当丈夫有叛变意向时,秀英即时劝阻,极力挽回。陈济棠在国民党的职位也步步高升为一级将领,被任命为中央执行委员等重要职位,负责广东地区,被称为“南天王”。
更值得称赞的是,婚后莫秀英与丈夫琴瑟和鸣,竟产下11个孩子,7男4女。孩子们在母亲的教导下,各个先后成家立业,有所作为。
1947年,47岁的莫秀英在广州医治无效逝世,悲痛的陈济棠留下了“丧我贤良伤肺腑,每逢虞祭泪成行”的悼亡诗。她带走丈夫的疼爱和思念,也结束了灿烂传奇的一生。
在旧社会,这个不幸沦落为社会底层的弱女子—莫秀英,能够认清社会现实,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笼,将命运之绳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是她后半生重获幸福重要原因。而她自爱而又爱人的能力,亦使她成为受世代人称颂的“广东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