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宏讲述
解决人生棘手问题。运用设计思维。严谨设计的流程和工具组成课程。教练与社区(同伴)的角色。保持五种心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深度合作。
一、诊断
爱、乐、工、健
0—仪表盘—100
审视:用一举多得的小事来改善现状。消耗型活动,滋养性活动。
人生设计课框架:
上层:创建自己的指南针——人生观和工作观
中间六步骤:
接受——生成式接受、顺势而为
同理——倾听
重构问题——识别再重构
生成想法——三条奥德赛
制作原型——三选一,放手向前
测试——用最小代价访谈与体验
下层:发现新的可能性+小组支持
能量地图:
AEIOU(元音)行为、环境、交互、对象、用户。
记录——反思——改变——提升能量
个人头脑风暴:
脑图:念头模糊或挥之不去时使用。
中心核心词——即兴扩多圈——3词组合创意
例:求职——少海投。多访谈拓机会。好工作靠设计。
人生设计课——把低效理念,重新定义——供你思考
当咱们遇到人生的棘手问题时,典型的“症状”包括:不舒服、选择困难,甚至是感觉走投无路。
“爱”——重要关系、“乐”——娱乐、“工”——工作、“健”——健康,做一个评估,很简单:从“0”到“100”,100代表完美,分为四档,完全根据你个人的主观感受。
人生是一个整体,需要整体对待;工作是人生的一个有机组成,而所谓“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是一个低效信念,其实作者用到的词是dysfunctional,是失效,比低效更严重。
下一步是:仔细审视它,想想——如果我想提高其中的某一项,我可以做些什么呢?注意,要点是:1. 先仔细想想:我最想、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一项?要听从你的内心;2. 再仔细想想:先做哪些小事来改善呢?要具体、要可实现的小事,不要宏大而艰难的规划,最好还是能一举多得的。
我为什么存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让工作变得有趣?从自己谋生、到多赚点钱供养父母、到更大成功,再到为了还债,再到现在的自给自足并使我快乐。
第一步:接受。这是在测评,以及在建立了指南针之后,对于现状的理解基础上的接受和接纳。“接受”,有压迫式接受——听天由命,躺平;有“抑制性接受”——不服,坚信人定胜天;有“投入式接受”,这也就是设计人生课的“生成式接受”——顺势而为。
第二步:同理。指的是,教练与小组在听取组员陈述时,始终保持好奇的同理心,而不要评判。
第三步:定义问题,也叫做重构问题。有一类问题叫做“重力问题”,就是那些你完全不能影响或改变的问题,举个例子:你想念个医学博士,但感觉八年学制太长了,嗯,这个学制就是个“重力问题”,你要么接受,要么绕着走;还有一类问题叫做“锚定问题”。
比尔和戴夫都认为“做最好版本的自己”是最危险的低效信念,因为人生是变化的,你并不能确定,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定型”。我会在结尾时再和你分享一些“低效信念”以及设计人生课对这些信念的重新定义。
第四步:生成想法。工具叫做“奥德赛”,我也很喜欢。做法是:每个人生成三个五年的人生设计,场景分别是:1.在你现在的工作/事业中,五年后的情景;2.如果你现在的工作/事业完全不可能了(此处,请试想一下那些已经被技术取代、消失的行业),五年后,你在做什么?是什么状况?3.如果是在完全不用担心别人的看法,且不担心资源的情形下,你会做什么?五年后的状况是什么样的?这,也许就是发现你内心的“热爱”的机会!五年的过程中,每一年都有相应的里程碑。简言之,就是为“当前的路、没路的路、理想的路”各设计一个奥德赛。
一个是要尽量用图形化表达,我把图表也附在文稿中了,另一个是社区/小组在听取讲述时,要秉持真诚好奇与支持的心态。

第五步:制作原型。前面制作奥德赛是发散,经过讨论激发,要缩小范围收敛,主动选择,然后,let it go——放手向前。
关键是为自己选择了什么,而不是之前那些没选择的东西;而更重要的是放手向前——别担心,此处的“放手向前”,只是选择一个奥德赛,来讲个故事,想象,你在两三年后的某一天,突然遇到高中同学或是老友,他说:“嘿,好久不见,听说你现在做得很棒,快给我讲讲吧。”然后,你就将过去几年里你仿佛活在其中的那个奥德赛的好的、坏的、艰难的、成功的,写出来,200字左右,再讲给你的组员听。
你的设计人生的决策,就是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故事。
吴:纯粹、自然、悦己、利他
第六步:测试。咱们前面就讲过,用“爱乐工健”检测后,要找到最想改善的最小行动,对,从最小行动、最可能成功的地方开始。到这一步测试,包含两个行动:访谈与体验。
先用爱乐工健仪表盘检测之后,为自己最想改善的设计一些小的、最可能成功的行动方案,最好是能一举多得的;然后创建自己的指南针——人生观与工作观,这里我要插一句:传统的规划思维,是要制定一个地图,按图索骥一步步走到目的地,就像是开车跟着导航;一旦路上有临时施工或路况变动时,就有些狼狈;而指南针,就是帮你判定你所在的位置、高度、方向,而给你自己留出足够的路径选择。然后,就是要设计自己的奥德赛,当下的路、无路的路、理想的路,从其中选择,或是依次选择都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最后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来测试:访谈和体验。全程需要始终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与社区/小组的支持。关于人生设计课所要求的“好奇”,是Authentic Curiosity,真诚的好奇;相对照的是“nosy curiosity”——八卦式好奇,那是没有啥意义的。
能量地图
A-行为:你到底在做什么?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活动,还是非结构性的活动?你是团队的领导者,还是会议的参与者?
E-环境:当你参加某项活动时,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那是什么样的环境?它带给你什么感觉?
I-交互:你和人或者机器有怎样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你来说是陌生的还是熟悉的?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
O-对象:你在和物体或者设备进行互动吗?是苹果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曲棍球球棍,还是帆船?这些事物能带给你投入感吗?
U-用户:活动中还有其他人吗?他们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为活动带来了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用法也挺简单直接的:记录每天主要活动的AEIOU,以及给你带来的能量水平,然后可以反思这个能量水平跟AEIOU之间的关系,比如是否能够通过改变AEIOU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提升能量水平。

低—心流(投入)—高
负—能量—正
个人头脑风暴——脑图
第一步,在纸中心写下那个词,可能是“户外”“聚会”“发布会”反正是个名词;然后围绕着这个词不假思索地(重复:不假思索地)写下几个名词;然后,再围绕第二圈的每个词各不假思索地写下第三圈(提醒:不假思索、尽量用名词);至少有四到五圈时,你就看向最外圈,此时,最外圈可能已经有了几十个词了,第一眼吸引你的三个词,把它们圈住;然后,琢磨这三个词,看能组合出啥创意来。课程中有些很精彩的例子,而我觉得,自己掌握这个工具,时不时地用一把,才是精彩。
好工作是设计出来的。“我正在找大量的工作机会”,而不是“我正在找工作”。
他参加了人生设计课之后,他通过关系网与各目标企业的相关人员共进行了56次一对一的访谈,他得到了7个工作机会。访谈的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个职位的要求,而是这个相关产业的业态、关键技术、产业未来等等,再逐渐进入组织、职位等方面;当然,访谈者要尽量做好事先的功课,谈着谈着,被访谈者往往就会说:唉,你有兴趣来加入我们公司吗?因为,访谈式学习(而不是求职面试),会令你越来越熟悉和理解公司的行业和职位,库尔因此得到多个offer,你也可以。
“低效理念”与“重新定义”
最后,我要开列一些人生设计课关于“低效理念”以及“重新定义”的对比,都是成对的,前面的是“低效理念”,后面的是人生设计课认为是应当重新定义的理念,供你思考——
低效信念: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重新定义:设计更好的人生和工作;
低效信念:学位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
重新定义:3/4的大学毕业生最终并未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低效信念:如果成功了,就会快乐;
重新定义:真正的幸福源于设计有意义的人生;
低效信念:太晚了;
重新设计:设计你喜欢的生活,永远都不晚;
低效信念:我被困住了;
重新定义:我从来都不会被困住,因为我总能产生很多创意;
低效信念:幸福就是拥有一切;
重新定义:幸福就是放弃你不需要的东西;
低效信念:我完成了人生设计,从此将一切顺利;
重新定义:人生设计没有尽头,人生是一个有趣且不间断的设计项目。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也是我很有共鸣的,供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