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中国清代诗画家、官员,为“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我们今天不讨论他的书画成就,主要说说他在做乐安县令期间的几件事情:
一、轻徭薄赋,廉洁爱民
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为更新吏治,实行全国荐才,李方膺以“贤良方正”受到举荐。雍正七年(1729年),李方膺随从年老的父亲去京城述职。雍正帝见李方膺英姿俊伟,答问知识渊博,极为器重,特旨交主管河南、山东的河东总督田文镜委派为沿海知县。雍正八年(1730)李方膺任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知县。
李方膺出任乐安之前,历任官府向民众征缴苛捐杂税繁多,百姓怨声载道。李方膺体察民情,据实向上司呈报《革牙帖市税议》,革除小猪行、麻绳行等23条杂税。 康熙年间,在乐安县东北境设有王朝庄田3900多亩。因其地肥税轻,多为地方豪强霸种。李方膺察知此情,立即派员清理地亩,全部分给无地贫民。
二、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当年夏秋之际,山洪暴发,小清河、淄河齐注乐安,泛滥成灾,万家漂橹,情势紧迫。李方膺到灾区视察,未得上司批准,开仓赈济,下令动用库存皇粮一千二百石,以工代赈,募民筑堤,缓解了灾情,使灾民渡过难关。但随即因私开官仓被青州府弹劾。总督田文镜未予置理,反而称赞李方膺胆识过人,有功于民。
灾后,经实地考察,李方膺写下《小清河议》、《民瘼要览》、《山东水利管窥》等著作。为根除水患,不顾官场中迭次上报灾情的禁忌,慷慨陈词,接连向朝廷呈报《重开小清河详》的奏文。皇帝批准动帑兴工,终于降服水患,百姓安居乐业。
三、法理相济,整顿世风
李方膺上任后,在审理案子中发现,有不少乡民为田界宅基一类小事,常常打官司,闹得两败俱伤,严重影响地方安宁和农桑生产,而县内有几十名“讼棍”,到处拨弄是非,渔利百姓。李方膺对“讼棍”严加整治,耐心教育疏通乡民,审案注重事实,秉公决断
当时,乐邑城东李王村,有吴、王两姓互为邻居,因祖产宅界纠纷,各找人写呈诉讼,打官司数十年之久,以致弄得资财殆尽,倾家荡产,怨恨越结越深。随着时代的转换,人虽易,事仍传,延及后代子孙,结为世仇,势不两立。李方膺他受理此案后,首先查明案事的起缘,了解了两家现处的家境,他不以讼词为准,敷衍搪塞,更不施行严刑逼供,而是分别与两家温和交谈,讲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故。他最后说:”你们父辈引起争讼的一墙地界,价值几何?你们原是殷实之家,现今两败俱伤,破产沉沦,其田园资财何处去了?“就这样,使两家明白了吃亏在于讼棍挑唆,成了他们的牺牲品,实感悔悟,后两家抛却前怨,罢争息讼。
此后,诉讼减少,社会安定,世俗民风大有改善。
四、修编县志,鉴古察今
李方膺在任职乐安期间,还非常重视地方志的修纂,他邀集贤达学士,广泛收集资料,撰写和审核文稿,积三年之劳终于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乐安县志》(亦称《李方膺志》)的编纂。此志乃以康熙六年(1667年)欧阳淖旧志为底本,重加厘定而成。与旧志相较,重复者汰之,谬误处纠之,其义例之简明,体例之完善,皆为后人称赞;另外,其叙述皆根据古籍,增以康熙初年以来六十余年之新事;每志之前尚有小序,后有论断,多所考证;且于每条之下,附以细注,使与他篇互见。因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誉之为山东著名方志。
五、精通书画 ,扬州八怪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内容参考来自《乐安县志》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