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翻开《蒙田随笔》之前,我对蒙田所知甚少。印象中,他似乎是个严肃而淡泊的哲学家,作品中应该随处可见高深晦涩的句子,言语中透出深不可测的智慧来。
但翻开《蒙田随笔》,我有点懵。
怀着有点懵的心情,我看了下去,越看越后悔——
咋没早点看蒙田呢?咋就没人跟我推荐过蒙田呢?
说实话,看蒙田的随笔时,简直像在和一位智者促膝而谈。他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向你敞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毫无保留地讲述给你听。他是如此真诚,如此恳切,又如此睿智,如此豁达。
在书的开篇,他便写道:
我愿意大家看到的是处于日常自然状态的蒙田,朴实无华,不耍心计:因为我要讲述的是我。我的缺点,还有我幼稚的表现,让人看来一目了然,尽量做到不冒犯公众的原则。有些民族据说还生活在原始的自然法则下,享受温馨的自由,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而今日若非听蒙田一席话,恐怕有些道理,即使十年后,自己也很难“参悟”出来。
蒙田的随笔里囊括了许多内容,十分繁杂,题材多样,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我最想同大家分享的,大约是这三个方面:欲望、怀疑与死亡。
先说欲望。
人的欲望是件有意思的事,似乎永远没法被满足,即使被一时满足,也会因麻木而渴求更多。
而往往越是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就越想得到:
“妻子属于自己时对她讨厌之至,一旦她成了别人的妻子就对她朝思暮想。”
“我把一匹老马赶入马场,它一闻到母马的气味就难以控制。不久就对场内的母马因轻易满足而产生了厌情。但是凡有外来母马走过牧场附近,它又发出讨厌的嘶叫,像以前那样春情大发。”
蒙田的言语实在太过耿直,以至于让人看得是乐不可支,甚至有些段落都让人看得有些难为情,佩服他是怎么如此坦荡从容写出来的。
对于欲望,他还写道:
羞答答的处女表情是做什么用的呢?冷若冰霜,不苟言笑,男女苟且之事在我们谈起时装得不懂,其实比我们更懂,还不是为了刺激誓在必得的欲望,扫清一切礼仪与障碍为情欲让道?因为变半推半就为疯狂,使稚气羞怯成淫荡,顾不得道貌岸然而听任激情的摆布,这不但是乐趣,甚至还是一种光荣。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抗欲望,过一种理想的生活呢?
蒙田同样给出了他的建议:
自得其乐,自力更生,把你的心思都花在某些有限的乐事上;选定了哪些是真正的财富,理解它们的同时又享受它们,心满意足,不要妄想长生不老和虚名浮誉。
有时候,某些道理我们都知道。比如人的欲望无休无止,比如人总是得到了还想要更多,比如应当知足,如此才能长乐。
道理虽然简单,但能够说得深入浅出,又引人入胜,实在是很难。
而蒙田不仅洞察了人性的弱点,而且能够把这种微妙又复杂的心理说得丝丝入扣,让人看得明明白白,同时又让人看得哈哈大笑。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自古以来,能够把深刻的事情说清楚,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蒙田做到了,他不仅把道理说明白了,还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诸多想法,让读者的思绪也跟着跳跃起来。在我看来,这层原因,似乎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蒙田能够如此享誉盛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相提并论的原因。
好,说了欲望,再说怀疑。
蒙田所说的怀疑,是怀疑什么呢?
怀疑这个世界,怀疑法律与制度,怀疑我们的内心,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事物。
但丁曾说过,“我乐于知道,也同样乐于怀疑。”
蒙田鼓励怀疑,并且建议老师在教导学生时,应当让学生自己筛选信息,而不是一味听信书本和权威。应当把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展现在孩子的面前,然后让他自行挑选,若选不出来,把怀疑留在那儿。
“只有疯子才斩钉截铁地肯定。”
为什么始终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呢?
一方面,怀疑精神确实是一种探究新知精神,它代表着对真理永恒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因为蒙田在某种意义戳穿了人类的本质——变化无常。
每个人的身上都充满着不可思议的矛盾和变化,以至于有人会认为人类其实拥有两个灵魂:一个善,一个恶;一个追求良知与真理,一个沉醉享乐与懒惰。这两种灵魂会终身伴随着我们,在我们的头脑中挣扎纠缠,扰得我们不得安宁。
倘若人们连自己都搞不清的话,又怎么能够对其他事物下定论呢?
况且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和观念更是千差万别,因而这世界上很难存在“绝对”的东西,凡事也都应当用一双怀疑的眼睛去打量,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思索。
最后,蒙田谈到死亡。
蒙田很赞同西塞罗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探讨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准备死亡。”他觉得,人类的一切智慧,归根结底,就是在学习怎么样不再畏惧死亡。
通常,人们不愿意谈论起死亡。
我记得小时候,在长辈面前说话就尤其要注意,不能直接说“死”这样的字眼,大多用“走了”“没了”,诸如此类的,听起来轻描淡写的词儿,来形容逝世。
有时小孩儿天真地问道,“如果我死了......”往往是话没说完,大人就会“呸呸呸”,来制止更深内容的谈论。
有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相信一语成谶这个词,似乎言语真的有着对未来推波助澜的能力似的。
但无论如何忌讳,也并不能改变人们终将走向死亡的事实。
蒙田在这一点上,并不抱着乐观的态度。实际上,他做好了随时死掉的准备。
为了证实这一点,他列举了种种不可思议的死法:
且不说发高烧和胸膜炎病人。谁想到一位布列塔尼公爵会在人群中挤死?我的邻居克莱芒五世教皇进入里昂也是这样。你没看到我们的一位国王在比武游戏中被误伤丧了命吗?他的一位祖先竟会被一头公猪撞死?埃斯库罗斯眼看一幢房子要坍塌,徒然躲到空地上,有一只苍鹰飞过空中,从爪子里跌下一块乌龟壳,把他砸死了。还有人被一颗葡萄核哽死;一位皇帝在梳头时被梳子划破头皮而死......
因此,他觉得,死神的手距离自己的脖颈只有咫尺之遥,每时每刻,我们其实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着。
闭口不谈,难道就能让死神绕道而行了吗?
不,蒙田说,看那些不肯谈论死亡的人,当他们的亲人离世,眼泪多么恳切,哭喊多么悲恸。而这一幕,正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倘若我们能够早一点直面死亡,和亲友们坐下来好好地讨论一下生死之事,或许当那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够坦然许多,也平静许多。
“欢天喜地的时候,总是想到我们的生存状态,不要纵情而忘乎所以,记得多少回乐极会生悲,死亡会骤然而至。”
有读者可能会觉得,这种死亡观太悲观,太极端;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种最深刻的乐观。
死亡随时到来,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享乐纵欲的深渊,一条通往奋斗欢喜的乐园。
而蒙田所选择的,恰恰是后者。
也就是说,死亡的威胁所带来的,并不是对生命的放弃,而是对人生的加倍珍惜。并且,在思索死亡的同时,更在思索着自我存在的意义——倘若我们惧怕死亡,我们惧怕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惧怕着失去和痛苦。那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又有什么呢?
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囊括了人生在世所有的美好与痛苦,它让我们失去,更让拥有变得更加珍贵。
其实,一直以来,我也有着和蒙田一样的“死亡观”,认为人生无常,可能下一秒就会结束鲜活的生命,永远沉睡不再醒来。但这种观念,常常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并且没法和亲友自如地讨论到生死之事。似乎一谈到死,大家心中就无形中蒙上阴影似的,都避之不谈。
但数百年前,也曾有无数人有过相似的想法——蒙田就是这些人中青史留名的一位。
读完《蒙田随笔》,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那些伟大的思想,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化成文字,重新展现在你的面前——而它恰好和你的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所谓高山流水,大抵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