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林寺,刘家峡水库,黄洮交汇

今天早上吃完早餐,我们前往炳林寺参观。昨天晚上已经没有下雨了,今天早上阳光正艳。

我们到达炳林寺时,发现炳灵寺已经关闭。因为前两天的下雨,泥土已经松动,可能担心会发生危险。

既然已经到达炳灵寺,我们决定乘船上到对面的码头,在炳灵寺周边浏览一下。炳灵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

炳灵寺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等各代扩建。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延续至今。

炳灵寺石窟的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独具特色,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它保存有中国石窟最早期、中期和最晚期的壁画和石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

炳灵寺周边的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内,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地貌形态而闻名 。

我们在船上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些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的奇山异峰。此处几乎囊括了丹霞地貌的各种形态,有峡谷、峰丛、崖壁、方山、石墙、石柱等。峡谷多为隘谷和嶂谷,深度远大于宽度,两侧谷坡陡峭;峰丛以黄河炳灵峡岸边的“万笏朝天”最为典型,千峰壁立、万壑纵横;崖壁直立陡峻,因差异风化形成千层糕状表面,顺层发育洞穴;方山山顶平缓,四壁陡立,呈城堡状;石墙呈薄墙状,顺断裂构造线延伸;石柱为孤立的方形或圆形石柱,形态独特。

炳灵丹霞地貌造型奇特,有文成进藏、布达拉峰、禹王峰、佛掌峰等众多象形景观,兼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地学科研科普价值。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镶嵌于丹霞陡壁之中,为丹霞地貌景观增加了一层神秘的文化底蕴。


炳灵寺外围的水域是炳灵湖,它是刘家峡水电站的水库 炳灵湖水域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库容达57亿立方米,水质清澈、无污染,达到了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我们乘船时能看到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船行驶一段时间后,发现水变成黄色且浑浊,这是洮河从青藏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河水呈黄色,与黄河在炳灵湖交汇所形成的。


我们乘船返回时,在船上能拍到炳林寺最大的石像。 炳灵寺最大的石像是第171龛的石胎泥塑弥勒大佛 。这尊大佛始建于唐代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高27米,上半身为石雕,下半身为泥塑。它是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同时也是甘肃第三大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下一站是参观刘家峡水库大桥。刘家峡大桥是横跨刘家峡水库黄河支沟的一座悬索桥,又称奔驰沟大桥 。

该大桥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考勒乡的折达公路上,全长568米,其中主跨536米,是西北跨度的桥梁。桥面宽15米,于2013年12月建成通车。桥塔造型及以桥塔为中心的景观设计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与绿水青山红岩相映成画。两岸设置观景平台,供游客观赏刘家峡水库库区风光。

之后我们又前往黄河和洮河的交汇处。黄洮交汇是黄河与洮河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上游段形成的自然奇观 。

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时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弱,且刘家峡水库的沉淀作用使泥沙沉降,水质呈现碧蓝色。而洮河流经黄土高原西缘,沿途冲刷大量泥沙,河水含沙量是黄河的3倍以上,呈现浑浊的黄色。两河因密度、流速差异形成清晰分界线,即便交汇后仍长时间保持交融不渗透的状态。

黄河水清澈碧蓝,洮河水浑浊发黄,两者相遇却不相融,形成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宛如一幅天然的“鸳鸯锅”画卷,在当地也被称为“二龙戏珠”。

游览结束后,我们在永靖县城的清真餐厅吃饭。

然后,司机送我们到中川机场附近的酒店下榻。我们为期10天的包车旅游行程结束了。

晚上我们在酒店附近的清真小店,吃了一碗牛肉粉丝汤泡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