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的人可能还记得,在唐伯虎点秋香时,华夫人说了一句“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台词,意思是:你有厉害的计谋,我也有应对方案,大家半斤对八两,旗鼓相当。各不相让。
这里涉及到两个历史典故,“过墙梯”是战国时期鲁班为楚惠王攻打宋国发明云梯的典故,另一个“张良计”中的张良,就是兴汉三杰之一,刘邦赞叹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的谋臣,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功高不傲,全身而退,令后人景仰。
张良得以成功,得益于《素书》。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黄石公给张良授书,前后有“一桥三敬履”、“孺子可教”的经典桥段。据说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姜太公吕尚所著的《太公兵法》,不少人认为《太公兵法》就是《六韬》,而《史记》上称为“黄石公三略”,《素书》也在其中。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是筹算天地万物运化。应对千变万化的智慧之作,历来成为谋臣良将的必学书籍,影响甚远。我国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了家喻户晓的通俗兵书。以至于不少老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
《素书》的核心部分,是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归结到根本,就是“心为上”。上马领兵打仗,下马治理天下,靠的是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行兵打仗,还要靠谋略。“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句名句出自《三国志》, 意思是:用兵的方法,以征服敌人的人心为上策,以攻取城池为下策;以动用心智取胜为上策,以动用兵卒取胜为下策。所以,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孟获,成了经典。
自古以来,真正善战者,都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毕竟“兵者,国之凶器也”,一旦开动战争机器,无论胜负如何,都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和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越会打仗的人越不轻易言战,越会打架的人越不轻易跟人动手。道家倡导的正义战争和后发制人,就是这个道理。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清朝赵藩撰写的名联,有人称为《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战和宽严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警示后人。如今,宽严相济,成了社会治理的最佳选择。
当然,靠计谋获得的东西毕竟不能长久,要长久持有,还须靠道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