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不好的走之儿
《孟子·梁惠王下》有这样一段话:(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顾左右而言他”已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情。诗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呢?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初读这首诗,并没有感到特别有之处。再次细品,才觉察出末句有些不同。到底哪里不同呢?当时也说不好,只觉得读起来感觉到诗人的情感宣泄畅快,起伏有度。
其他的诗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呢?我翻开诗集,一首一首的找,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其他唐诗里。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和我一起来此望月的同伴现在在哪呢?只有这里的风景依稀如去年一般。
找到同类后,我便细细的品味体会。问答看似不相干,实则联系更加紧密。我试着用正常逻辑方式去替换这种诗句,发现效果不仅不如以前,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了。后来想想为什么要用逻辑呢?诗歌本来就不是一个逻辑上的东西,那我们就没必要去要求一个诗人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顺着诗人的情感,贴合诗句的现实情况,我发现这种看似不和逻辑的问答组合,更能将诗人澎湃的心情平复。每个问句都是整首诗中的情感高潮之处,有高潮,就要有宣泄,这才是完整的诗歌表达。而这种方式的回答就像在情感大堤上掘开了一个小口子,宣泄之感隐约而富于琢磨。这正是东方美学里的含蓄之美!
我用自己的拙见给这种写法取了个名字:顾左右而言他。全是为了读诗时的趣味。最后用一首词结尾吧。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