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二,在一所普通的大学。闺蜜问我,考研吗?考。考什么学校?我去看看哪个学校比较稳,收我们专业的人数比较多——这是我三天前给她的回答。
高中的我,说不上特别勤奋,但终究在高考的大流里还算勤勉。那时的我们应该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吧,于是这成了我们每日起早贪黑,低头苦读的唯一动力。每次一模二模三模成绩出来了,虽然感觉分数够不上理想的学校,但还总不死心,拼了命的学习,总觉得自己会是高考中的一匹黑马,一定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当然,事情没能如我所愿,我进入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记得刚进入大学时,班主任让做自我介绍,记不太清自己当时具体说了些什么,但有一句话我记着,我想要一个有激情的大学生活。
大一,感受到了高中时所期望的社团生活和学生会生活,觉得也不过如此。大二,会逃课,只为在宿舍睡一觉,会一个人去图书馆,不像以前非得找个伴一起去。突然记起有句话说,大学前女生的友谊都是靠陪着上厕所才慢慢积累的。如今,我的大二生涯还有36天,即将变成大三狗,以及闺蜜说的考研狗。
考研考哪里?先得选一个城市啊,本科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想来考这个专业的人大抵都会选择考研考去北上广吧。所以在闺蜜问我考哪个城市的时候,我说了绝不考北上广,我不喜欢那样繁华且节奏太快的城市。我有幸在大学期间去过这些繁华的城市,现在想来,不是我不喜欢它们,而是我害怕它们,觉得自己无法在那样的大城市立足,觉得好像很难才能闯出一片自己的天下,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对,我是因为不喜欢那样的城市,所以才不会去那里学习,去那里生活。
20岁以前的我,喜欢一句话,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1岁的我,好像变的喜欢稳定的生活,会考虑以后自己会在哪里生活,哪个城市能离父母近一些。
前天想考研的事时,突然觉得特别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没有动力,平平淡淡,庸庸碌碌。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停地问自己。
21岁说大不大,你还不够法定结婚的年龄,你还一事无成。21岁说小不小,你完全可以独立生活,可以一个背包一张火车票奔向远方。所以21岁的我,为什么要考虑稳定?稳定那是三十岁以后得人生!为什么要想着以后去哪个城市生活?自己想想,以后就一定会在那个城市生活吗?一切都是未知数。为什么要想着以后要找个离父母近一点的地方工作,怕照顾不到家里?然而当你有资本的时候完全可以给她们再买套房,住的离自己近一些。觉得北上广寸土寸金,以后一定买不到房?可是,你不试试怎么就知道呢?21岁,应该比过往更努力,21岁,应该更有冲劲,更有激情,不要再想着以后,安逸,只会让你止步不前。拼搏,只为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戴上耳机,我,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21岁,不要考虑现实,不要考虑世俗的眼光,不要想着自己能不能成,而要想着自己去不去试!不试试,怎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