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带着一大半学生周游列国,一边游学,一边讲课。讲课之余他就去面见各国诸侯,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政治思想,‘仁’啊、‘礼’啊之类。
到了卫国后,孔夫子和卫灵公打得火热。卫国的一个士大夫有天见到孔夫子,假装向孔夫子请教问题:“夫子啊,我听到一句话‘与其祭拜家神,还不如祭拜灶神’,讲得是什么意思啊?”其实是责备孔夫子,来卫国这么长时间了,和君主聊得热火朝天的,对我们这些有权有势的士大夫们招呼都不打一个,简直没把我们放在眼里啊。就算你孔夫子真的很厉害,如果想在卫国做官,难道不需要我们给卫灵公说说好话什么的吗。
孔夫子心里明镜儿似的,心想,我是推销政治思想,只有君主才有话语权,和你们这些给君主打工干活的人有啥子好聊的。不过呢,孔夫子回答的也没想的这么直白,说:“此言差矣,你要是得罪了家神,再拜谁都没用了。”
孔夫子推广发扬的这些礼仪文化是从哪里继承来的呢?是周朝。他认为周朝的礼仪文化集夏朝、商朝之大成,是最绚烂的文化。
大家都说孔夫子是礼仪文化方面的专家,但有的人不服气。因为他们看到孔夫子参加宗庙大典的时候,什么都要问,走哪里啊?坐哪里啊?该说什么话呀?如果他真是专家,怎么可能连这些都不懂。这话传到孔夫子耳朵里,夫子笑笑说:“我询问本身就是礼仪啊。礼仪不是死板的教条,要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到了不同的国家,人家有什么风俗礼仪,我们一开始不了解就是要多问,这才是遵从礼仪的精神。”
孔夫子又说:“就像我们学射箭一样,判断一个人的成绩好不好,是看他的准头,不是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不一样的。判断是否懂礼仪也是如此,只要你的态度是合于正道的就行,至于能否建功立业就看每个人的意愿和运气了。”
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当时已当了大官,但会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有次参加一个重要祭奠,子贡想把祭奠上要用的清蒸全羊去掉,他的意思是,祭奠祭神就好啦,何必白白浪费一只羊呢。虽说他真要去掉了,也真不见得就有人站出来激烈反对,不过这毕竟是祖宗传下来的礼仪,贸然去掉总是不敢。左右拿不定主意,就去问老师孔夫子。
孔夫子听了,说:“虽然我一直强调重视礼仪的精神内涵,只是现在大家对礼仪的的态度是越来越淡漠,所以清蒸全羊这个形式还是要保留,不然礼仪的精神更难维系。”
说完,孔夫子又叹了口气,说:“做人难呐,你对君王处处尊敬守礼,人们就以为你是在拍马屁。你祭神的时候尽职尽礼,人们又认为你是走形式。但是我觉得,即便别人有这样的误解,礼还是要的,形式也是得留的。”
鲁定公听说后,心想,这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说不定他还知道有什么手段或形式让臣子们为君主尽忠效劳呢。于是就去问孔夫子,孔夫子答说:“我强调礼仪的形式最终是为了让人民不要丢掉礼仪的精神。你想知道怎么让臣子向你敬忠,那你对臣下以礼相待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