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良师益友
于永正老师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谈话时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的认识和见解与他的付出和成就成正比,没有对某一事物的透彻研究,没有在某一领域里取得一定成果,没有经过一番刻苦而掌握某一门技能,是断然不会有鞭辟入里的见解,不会有超凡脱俗的感悟的。闵惠芬老师用成就印证了这句话,对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每当自己往更广阔的天地迈出一步时,就深感自身的渺小,可看了书中这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便坚信“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不论未来的路如何走,走向哪里,我都始终不忘初心,谦逊求知。
在书中我知道了一位素读的倡导者——陈琴,她主张让学生把经典的古诗文背下来,形成“肌肉记忆”,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意,“素读”非常适合小段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陈琴老师的学生一年级会背《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二年级已把《老子》《庄子》《大学》《中庸》等经典烂熟于心了,三年级“素读”课程内容则安排《论语》《孟子》《笠翁对韵》《古文观止》《战国策》《史记》《诗经》等篇目。渐渐地,学生书读多了,字认多了,语言有了,语感有了,一旦有了学习生活的感受,便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看到这里,想想上学期,我忙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今日对“素读”的认识,打开了我对学生新的培养目标,接下来我得好好想一下,如何才能丰富这些孩子的生命?六年后,我又该还给每个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