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中,“混龄教育”的意义何在?

在蒙特梭利儿童之家,孩子是混龄组班的,主要是2.5-6岁的孩子(国内大多是3-6岁)。

“混龄教学”在传统学校中这种混龄情况很少见,除非有大孩子留级或者小孩子跳级。

大家都知道混龄是蒙氏环境的一大特色,但是一定要说混龄具体好在哪里,好像只有真正置身于混龄教室的老师才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和谐,好像就是大家期盼的那种和谐的mini版的社会化生活场景。



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妈妈可能会发现带6个年龄不同的孩子相对容易,而如果是2个同龄孩子可能更难应对。

因为两个同样大的孩子需要的的东西一样,这会让母亲很烦恼,而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照应。

很多父母觉得养第二个孩子比养第一个孩子容易,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养第二个更有经验了,但实际上是因为第二个孩子有了玩伴所以更容易。

可能对于传统学校的老师而言,班级体现的和谐社会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所有的孩子都乖乖坐在一起,安静地听老师讲课。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蒙氏教育理解的真正的孩子的和谐社会生活是:每个孩子都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中,并且他们互不影响、互不干扰,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就会显现出来,在班级里,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

社会生活让我们接触各种不同的人,这正是社会生活的迷人之处。不管是在成人社会还是在儿童群体中,把各种年龄的人隔开,是很冷酷又不太符合人性的。

蒙氏混龄班孩子如何学习?

在儿童之家的混龄组班,同学之间都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组建成一个良性的社交网络——年龄小的孩子会仔细观察大孩子的行为,并希望大孩子能为他们讲解某些事情。

大孩子会为小孩子讲解,这样的讲解很重要,因为他们年龄更相近,如5岁的孩子与3岁孩子的思想,比成人和3岁孩子的思想更接近;一个5岁的孩子教一个3岁孩子,往往比一个成人教给这个3岁孩子更容易。

年龄相近的孩子之间有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联系,小孩子对大孩子做的事情更感兴趣,因为他们能做的事情和做事的能力相差不大。

通过这样,年龄大的孩子很容易的就成为小孩子的老师或者英雄,年龄大的孩子能做的某些事,年龄小的会仰慕,并受大孩子的激发而去从事大孩子所做的big work。



如果都是同龄的孩子在一个班,就如传统学校,聪明的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替那些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而这很容易使同龄孩子之间产生嫉妒。

在混龄班,年龄小的孩子若回答不出某个问题,他不会嫉妒能回答问题的大孩子,因为他知道:他有一天也会变成大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回答出那个问题。

我们会发现不能年龄之间的孩子有对彼此的爱和敬仰,这是一种真实的兄弟姐妹的情谊——大孩子会理所应当保护年龄小的孩子、小孩子又崇敬大孩子,这种气氛使得班级变得更牢固。

混龄会影响大孩子的发展吗?

可能有的家长会担心:如果我的孩子是大孩子,会不会整天在教室就是带小孩子,自己没学到什么?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对此,需要澄清以下两点:

大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年龄小的孩子讲解,年龄小的孩子其实很尊重大孩子的自由。

给年龄小的孩子讲解某种知识,其实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因为他在讲解之前,大脑中会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整理。

假如一个很小的2.5岁的孩子,跑到一个6岁的孩子那里,观察他正在做邮票游戏的乘法,可能会问大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但6岁孩子的解答2.5岁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然后小孩子就会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或者感兴趣的工作。

不过四五岁的孩子稍微能理解大孩子讲的东西,他们可能待的时间会久一点,并能学到一点东西。

他们就是这样各自工作,也会互相走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可见,儿童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年龄的增长,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自由去观察他人的行为也很重要。

如果我们足够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之间互相帮助的方式与成人之间的方式不太一样——比如一个孩子笨拙地拿着较重的教具,其他孩子一般不会来帮他,因为他们尊重个人的努力,如果孩子开口求助,他们才会去帮忙。

孩子们之间不会提供不必要的帮助。这点其实成人应该向孩子学习,成人大多数会自作聪明的给与别人并不需要的帮助,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

混龄班的社会和谐性体现在哪?

一个新生女孩儿从IC升到CASA班,总是大声的叫、坐不住、搬凳子重重的放到地板上、爬柜子、打扰别人工作等等。

大孩子走到她面前对她说:“你这样也没用哦,其实你不用担心,我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放学了妈妈回来接我们的,就跟你在IC班一样的!来,我告诉你这里是厕所,这里是洗手的地方…”



这个大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这个小女孩是不是故意捣乱,但是她会想办法去安慰她,从而激发了自己的优良品质。

如果我们的社会是这样,会更美好。所以社会的和谐发展,真的都得从孩子学起。

对于弱者,孩子有帮助、鼓励、安慰他们的本能,这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年幼的孩子就具有这种品质。

这种促进社会发展的本能,在倡导爱与和平的蒙氏混龄班体现得淋漓尽致,班级的和谐与团结,让孩子的情感通过一点点的社会体验逐步达到较高层次。

以上这些可能就是混龄的意义,经过蒙特梭利教育验证了百年的教学模式。



自然的混龄环境构成“小社会”,促成孩子间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的氛围,而非相互竞争,能够提供机会让年幼的孩子向年长的孩子学习,年长的孩子也能从充当楷模角色中获益,不同年龄孩子可以给予相互的情感支持和激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