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碎瑶
A:“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呢?”
B:“因为我们的老师不好啊!”
A:“你怎么整天玩游戏无所事事呢?”
B:“因为我们学校不好呀!”
A:“努力有什么用啊,反正我们学校社会认可度那么低!”
B:“好吧!”
这样的对话我听过好多,甚至我之前也问过一些人类似的问题,也有人反问过我。对以上对话中给出的回答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我一直都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知道你也相信,只不过你没有发光,因为你是块石头吖!
“学校不好”“老师不好”成了很多人理直气壮不努力的挡箭牌,而这种说法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并为响应此说法而“不断实践着”。
把客观因素视为主要成因,而对主观因素毫无偏见是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以致于很多人放弃了努力和希望。
很多人觉得他的大学配不上他,可能他忘记了他所读的大学是他凭着本事考上的,那么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的大学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没有配得上与配不上之说。请你热爱和尊重你的大学。
刚来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大我两级的学长就告诉过我“我们学校在外面社会很不被认可,而且有的研究院校对我们学校有着严重的歧视……”。
还没来得及开始,已经被浇了一身的凉水,透心凉。
我默默地消化着这沉重的话语,本来内心有着很大的疑惑却问不出口。
学长说“考研就考省内的吧,相对容易一些。”
事实上,在这之前,我对“院校歧视”并没有概念,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学长的话不得不说给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片阴影。
还没开始努力,就被告知有“院校歧视”的存在,导致后来的我频繁陷入“焦虑期”。
后来又有一位学姐给我讲了一个关于“院校歧视”的案例,从那以后我才对“院校歧视”这四个字没有那么敏感了。
学姐说,一位武大女博士求职因第一学历是二本而被拒绝了,那时我对“院校歧视”是相当敏感的,听完学姐的话,我便表现出一副黯然神伤的样子,显然我是因这位女博士被拒绝的原因而黯然神伤的。
难道我们这些身处二本院校的普通人付出的努力就不算数吗?我们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吗?我们的努力就没有意义吗?我们就该放弃努力吗?这些问题就像沉重的钟摆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大脑。
直到有一天在微博上刷到了学姐所说的女博士求职被拒的消息才释然了我的迷茫委屈。博主解释了四个字:优中选优。我想这四个字足够用来解释我所有的疑惑。
假若当时的面试者中,除了那位女博士以外所有人第一学历都毕业于985高校,研究生及博士就读期间,各方面都比那位女博士优秀,那么HR拒绝女博士也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那么否定二本学历这种说法大概是因为社会群体中大部分人只关注结果而未了解其成因匆忙为其下定论造成的假象吧。
再后来,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中看到一位老师与学生们在畅谈院校选择,我坐在他们对面的沙发上,静静的听着他们在谈什么。
直到谈论结束,始终没听到与院校歧视有关的任何一个字,谈的最多的是某专业的发展与前景。等那些学生们与老师交谈完离场后,老师注意到了坐在对面的我,老师向我问好“同学你好,请问你是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我说是的,然后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我的问题,显然我一定会问老师是如何看待院校歧视的。
老师看了我一眼便深知我的疑惑,老师拿了一个档案袋给我看,指着里面一个学姐的名字对我说“你看这个同学是你们学校的,并且和你一个专业,她考到了天津大学,她专业课第二,笔试第一,面试第二……”。
“老师先给你讲一下研究生院校最注重什么,他们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课水平,因为研究生主要是专研专业技能。院校歧视可能存在吧,但只是极少数,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
这一次,彻底刷新了我对“院校歧视”的认知。
与其说院校歧视,不如说是自己本身不够好。
你的大学配得上你。
如今身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和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你主观选择的。如果你不满意你的现状,那你就加把劲好好努力,以最快速度跳出现在的处境。
就算院校歧视真实而普遍存在,那也不妨先好好努力,努力的意义并非局限于此。
尽管你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前提必须是你是块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