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我们在失去亲人朋友时的反应机制,不仅仅是已确定死亡之人的家属悲痛欲绝,那些失踪人员的家人朋友更是沉浸在悲伤中难以自拔。每个醒来的清晨,入睡前的夜晚,甚至在梦中,他们的脑子里都是失去的亲人。表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已经学会处理这种悲伤,但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一个名字,一个日期,一张照片,一首歌,都可能让他们再次陷入痛苦之中。这是典型的处理悲伤的两种方式,一种叫作“丧失导向”,另一种是“修复导向”。一对经历孩子失踪的夫妇曾经告诉我,他们的世界好像陷入了永恒的沉默,如果你的脑子不断重复播放那些噩梦般的片段,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你永远都无法走出治愈的那一步。
上文摘自《法医报告:死亡教会我们什么》第七章-莫失莫忘,唯有找到,方可治愈的一小段。
这里提到了失踪人员家属的心理活动,在寻找失踪家人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前些日子看到歌手任贤齐在骑行的路上遇到一名寻找失踪儿子的父亲,就在微博上帮忙寻找,更让我联想到“打拐题材”的电影《亲爱的》。
突然间珍视的宝贝就这样消失了,没有任何预兆。
我曾有过这样的短暂体验,失踪的是我家猫,它在我出门扔垃圾的那一瞬间跑出去,所幸后面还是找回来了。失踪的短短三天,仿佛它已经出走了大半年。
在它失踪的那几天,我在楼道里一楼一楼的呼喊它的名字,企图能够得到回应,甚至想一户户人家敲门询问;看到楼里邻居门打开,都会猜想它会不会跑到别人家里被关住出不来;夜里躺下,脑袋里仿佛听到它的叫唤声,但一觉醒来,发现还是一场梦。
我想说的是:走失一只猫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
可想而知,那样的痛苦是如此折磨人,又如此令人捶胸顿足。